9月份要入园的,这些准备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作者:CC爸妈 08-14阅读:565次

文/CC爸妈

据说,9月份将要送园的妈妈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集体焦虑。

听闻,一旦进入集体环境,上厕所要排队,老师叫到名字才能发言,看到别人玩玩具要忍耐等待,一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都将要变成作息规律、文明礼貌的小标兵。

艾玛,上面说的会是我家孩子吗?为啥怎么都觉得毫无可能呢?

不太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宝宝最终都会适应幼儿园,但是这适应或自然,或艰难,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家庭教育偷下的懒,最终都会逼迫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扳回来。

今天咱们就具体到细枝末节,手把手教你入园前的准备工作要怎么做

不需要马上送幼儿园的也不要急着走,你一定知道什么叫未雨绸缪。

这些准备工作,很早就可以操练起来啦!

1

基础自理能力

吃、喝、拉、撒,别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很多家庭都是一送园才发慌,觉得孩子什么都不会,哪哪都没准备好。

想培养基础技能其实很简单:停止大包大揽,停止对孩子的过度满足

吃饭

1、不要追喂。

让孩子自己进食,不管他能吃多少

3岁左右的孩子,只要活动量足够,他们每一顿都会吃的很好,喂饭绝对是惯出来的坏习惯。

2、要让孩子接受大部分的食物。

幼儿园的老师允许孩子不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

但如果你家孩子完全不吃青菜,或者主食只能接受米饭,那么本着对孩子身体发育负责的态度,老师也一定不会放任不管的。

至于怎么管,只能说,别人管了你管不了,大都是因为孩子经受了没在你眼前受的。(不要过度联想,参照下文正面管教方式)

如厕

这一条不太好控制,很多如厕训练很好的孩子一上幼儿园也会因为紧张或不适应而尿裤子,这一点要做好心理准备,千万不要一味责备。

但是,有一些如厕习惯还是可以提前培养的

1、出门前去一下厕所。

记得原来给CC找动画资源的时候,看过一集Hello Kitty。

一家人准备出去玩,妈妈嘱咐出门前每个人都要上一下厕所哦,Kitty认为自己不需要。

结果在路上,她尿急,最后不得不回家,取消原定的游乐项目。

那时候CC还小,看完我觉得:这也值得做一集?

等CC上了幼儿园才发现:真的很有必要。

因为一旦入园,连如厕这么随性而为的事,也不得不“规范化”。

如果在“该”上厕所的时候不上,一回到教室又立马要去,老师也会很头大的。

2、不要养成不好的如厕习惯。

是时候出卖一下我家的反面教材了。

CC如厕训练初期,玩High了非得憋到下一秒就尿出来了,才告诉大人要上厕所。

每次一听见她着急的说“憋不住了”,全家都紧张的跟着一秒进入作战状态:飞速的冲到她身边,抱起来冲进厕所,还会有画外音友情提示:先扒裤子

因为她也许根本等不及你靠近马桶。

之前我一直被我妈洗脑,认为她是膀胱小,憋尿能力差。

后来我才明白,这锅,完全不该让膀胱来背。

看上去是生理能力,但实际反应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己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

为什么非要憋到最后一秒才说呢?

因为大人的行为让她知道,总会有人替她的行为买单,即便自己把事情搞到了火烧眉毛,也会有人冲出来帮她灭火。

说到底,还是没有让她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憋到憋不住就让她尿裤子里而不是冲过去救急)。

虽然这自然后果并非因为错误,而是出于习惯。

还有一些孩子在家已经不尿裤子,但是入园之后开始尿,除了紧张、对幼儿园的节奏不熟悉,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敢说

所以可以用一些类似的绘本,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如厕环境。

并教给孩子要勇敢的跟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

其实不只是上厕所,只要是有问题,有需要,都可以跟老师说。

2

社交技能

1、 明白公共玩具的使用规则:

排队,先到先得,不能一直独霸,要轮流玩

如果这些基本的规则都不能明白,那么去了幼儿园绝对是一大折磨。他会觉得为毛全世界都不给他让路,都跟他作对。

2、 锻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比如:

  • 与小朋友有争端时,能不能尝试讲道理;
  • 想玩其他小朋友玩具的时候,试着提出交换;
  • 被小朋友欺负的时候,去跟老师寻求帮助。

如果这些事情之前一直由父母出面帮忙交涉,那么是时候放手,让他自己去沟通了。

开始可以引导,教他礼貌的表达方式,只要没有冲突,尽量不要插手,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多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些技能就自然而然锻炼出来了。

如果没有固定的玩伴,父母也可以模拟

3

应对分离焦虑

说到入园,很多全职妈妈都很惶恐,觉得宝宝从未跟过外人,适应起来会不会特别艰难?

通常来讲,妈妈一个人独自带大的孩子,最初的分离焦虑可能确实比几个家庭成员同时带大的孩子更明显。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便是独自带着宝宝的全职妈妈,分离练习也一样可以做。

1、培养孩子独自玩耍的能力。

难适应分离的,并不是只有妈妈一个人带的孩子,而是凡事都需要拽个人陪的孩子。

幼儿园老师不会像父母一样一对一照顾到每一个小朋友,如果宝宝有独立玩耍的能力,那么进入幼儿园也能很快适应;如果没有培养孩子独立,不管是几个人看护,对孩子来说,分离都会很艰难。

最好的陪伴就是在一起,不打扰。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玩耍?可以参照这篇《不会自己玩的宝宝才可怜》。(点击标题可直接查看)

2、多带孩子去跟同龄人玩耍。

越是一个人带孩子,越是要带孩子多接触外人,减轻一些陌生人焦虑。

3、不要为了分离而练习。

有的全职妈妈为了让孩子适应分离,想着先拿家里人来练手,觉得有了过渡,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幼儿园?

如果跟长辈平日接触很频繁,很熟悉,那么可以尝试做一些短暂的分离练习。比如带去姥姥家一天,去奶奶家过个周末。

但如果是平常见都没见过几次面的,千万不要!

这非常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对于接下来适应幼儿园没有任何好处。

只要父母给的安全感足够,分离焦虑的缓解只是时间问题。

孩子很快会适应白天去幼儿园,下午妈妈来接他的生活。

另外也可以用相关的绘本,传递给孩子安全感。

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一定会准时接他。

4

习惯正面管教

简单的说,幼儿园老师面对不受控的宝宝,采用的大都是正面管教。

即:不打不骂,通过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限制某项行为,来理解什么是规则。比如:

  • 对玩游戏坚决不排队的孩子,提醒一次,排队的小朋友才能顺利玩游戏哦。 还是不排? 好,那么你就不能玩或者少玩一轮。

如果家庭教育中没有实施过这套管教方式,宝宝可能会完全不吃这一套。被限制行为只会狂哭,完全不能沟通

他不能理解"如果执意要...就不能...."这个句式,因为没有“遵守规则”的正确体验。

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老师不允许他玩,他会理解为对人不对事——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他,进而讨厌幼儿园。

如果追究至家庭教养,一般都是因为无规则养育,养育者常常只能做到前两项(提醒和警告),而放弃最重要的第三步(执行)。

如果不遵守,那么自然要承担后果,抢玩具就不能继续玩,睡前不刷完牙就不能听故事。

规则不只是让他更容易的适应社会,也能更好的规范自己。

上了幼儿园就知道,社会化是一个不那么快乐的过程。

因为底线不再是做好自己那么简单,还要改变自己去适应集体,这对宝宝来讲并不容易。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一心把改造孩子的责任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绝不是明智之举。

之前就给自己挖了坑,说最近应该会给大家分享多一点的幼儿园问题,欢迎补充和提问,我在坑里等你们!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