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开始,我随时担心爸爸会死掉”有种伤害,在悄悄摧毁孩子的人生

作者:☆积木育儿☆ 08-16阅读:4978次

01

一个朋友最近在为她的婚姻烦恼。

事情的起因是,前阵子她老公感冒了,却还不注意休息,她就多说了两句。

争吵中,她老公负气把没吃完的一小板感冒药都吞了下去。

这吓坏了她,赶紧催着去医院洗胃。幸好只是虚惊一场,没有大问题。

但是回家后,他老公开始指责她:

无论怎么看,这个男人的行为都很滑稽,他的指责更是毫无道理。

然而,我的这位朋友却对丈夫的话深信不疑。她认为,所有的错都是她造成的。

我很诧异,问她为何这么想?这才知道了她和爸爸的故事。

她说,

小孩子怎么看得懂这些呢?

我的朋友从她爸爸的话里听到的都是指责:万一爸爸死了,一定是我的错。

这太可怕了。

对一个孩子而言,家庭就是全部。父母中任何一方死掉,都意味孩子的整个世界面临毁灭。

于是,无端被爸爸迁怒的经历,在朋友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她必须对爸爸好、顺从,如果不这样,爸爸就会死掉。

哪怕成了年,结了婚,她依旧看不到爱人言行的不合理之处,相反,她潜意识里头要求自己对对方的行为和感受负责,并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最后。

想一想,真心疼。

02

我的这个朋友,她到底承受了什么?她遇到的,其实是情感勒索

何为情感勒索?

它是一种操控他人的方式,最常发生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里。和我们亲近的人,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

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父亲就是通过迁怒恐吓的方式,企图操控女儿,让她更听话、更省心。

不过,情感勒索可不止这一种表现形式。

我的朋友小D,他的妈妈使用的方式,不是迁怒,而是比较

小D读高中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

小D的妈妈一直被爸爸照顾得很好。爸爸走了,妈妈转而依靠小D。

在妈妈的要求下,小D考取了家门口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距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了工作。

可是小D越来越发现,他得花大量的时间去陪妈妈,帮妈妈做很多很多事——那些事情,原本妈妈可以自己做的。

关键是,小D做了这一切,换来的不是感激和认可,而是埋怨。

他曾经对我说,“我妈太难取悦了,她真的很会装可怜,让我马上掉进她的圈套里。”

看我不明白,他又解释说:

我理解他。

很多父母常说这样的话:“你看看别人家谁谁谁,怎么就能做到……”这种句式带有很大的张力,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自我怀疑和恐惧之心。

与那个比较对象相比,我们好像浑身都是缺点。

因为感到焦虑和恐惧,我们可能会拼命努力,以证明自己没父母说的那么糟糕。

过分的嫉妒心也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若父母总是这样做,孩子还很容易变得自暴自弃,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真正让父母满意。

03

当然,中国父母最常使用的情感勒索,是苦情

我们的媒体也常爱渲染“苦情”。比如常会见到这样的新闻:

家里没钱,为了孩子上学,父母省吃俭用、砸锅卖铁;

怕孩子学坏了,家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苦劝;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宁愿隐瞒病情;

为了孩子出国,父母不远千里陪读……

这些新闻传递一个信息:做父母,永远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他们的选择和决定不容拒绝、否定和质疑,谁拒绝了它,就是大逆不道。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很辛苦了。

一位网友这样分享过:

最扎心的是最后这一句。

是啊,我们如何能够对妈妈愤怒?那是辛辛苦苦为我们付出的妈妈。

苦情父母养出的孩子,多半会质疑自己到底有没有权利感受到负面情绪。

他们会将情绪内化,转成自我攻击,或者将事情合理化,以压抑自己感到愤怒的事实。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以及严重的身心疾病。

04

情感勒索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隐蔽形式。

但不管哪种形式,但凡是发生在亲子关系中的勒索,都是关系的本末倒置,是父母在要求孩子体贴、照顾自己,企图通过让孩子更听话,以缓解自己内心藏着的焦虑和恐惧。

要避免情感勒索对孩子的侵害,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保持必要的亲子界限。

前面那个随意迁怒孩子的父亲,那个随意拿孩子跟他人比较的母亲,其实都犯了这个错。

很多中国父母最常犯的错,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对待;抑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面子,自己意志的延续,进行一系列的干预,要求孩子绝对听话。

这些父母都缺乏基本的界限感,以及对孩子起码的尊重。他们最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从来都是独立于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世上,是为了经历属于他们的独特生命体验,而绝不是为了听话,或让我们满意。

第二,别太看重孩子,而太看轻自己。

苦情的父母们最常犯这个错。当父母为了满足孩子,却一次次忽略自己,其实会让孩子承担太多,因为这时,爱会变成吞噬。

我们常常见到父母在孩子身上花了过多心血后,反过来指责孩子不够努力,不够听话,不够优秀……

这类父母需要学会给自己一份宽容、慈悲和爱。因为还没有好好对待自己,是很难真正去尊重和爱孩子的。

总之,请一定一定先对自己好点。

如果你早已习惯了付出、牺牲,

或者忍不住拿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再又对待自己的孩子,

只要你感到力不从心,

那么建议寻求心理帮助,或向亲密的人寻求支持。

你当然不必立刻做到转变,而是要用自己的步调前进。

相信我,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