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关于破解孩子入园焦虑的方法,戳->纽约幼儿园园长分享|破解入园焦虑,这些准备工作现在做最有效,留言里收到好几条妈妈们的“倒苦水”,暑假孩子在家时间更长了,都是长辈带着的。据老人说,孩子一整天都很乖的,唯独妈妈回来后就各种闹腾。
有个妈妈留言说,白天外婆带,外婆上厕所,和她说一声,她就乖乖自己玩;她一回家,同样上厕所,她是一定要跟着进来,有时还要坐在她大腿上的,完全一刻不能离开。只要稍微说一声,你和爸爸外婆先玩着,妈妈马上就回来,孩子就开始眼泪汪汪,继而变成大哭大叫。
长辈们和队友经常把这个定性为,“你看,我们宝宝妈妈不在的时候可乖了,就是你惯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其他人带都挺好,妈妈带就不好了呢?
这种情况挺普遍的,比如上了幼儿园,老师反映在学校很独立,但是回家就完全“两面派”了,各种闹各种作。很多妈妈都会为此质疑,是不是我还没有给足孩子安全感呢?
每个父母都知道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让我们很迷茫,于是我们就走入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孩子出现任何和我们心理预期不一致的行为,特别是大哭大闹,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问题了?
大家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把孩子哭闹粘人就等同于安全感缺乏。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John Bowlby曾经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指出,低幼年纪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和回来时都会哭,孩子哭不哭和安全感没有直接联系,孩子舍不得我们的情绪就是真实存在的。
孩子和母亲的联结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他们对我们的依恋会更加强烈。即使不少孩子已经适应了妈妈上班的节奏了,在他们心里仍然非常非常想念我们。但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无法很好地表达思念,他们就会用这些我们成人眼里的“不乖”行动来表现。
比如,有的孩子早就不需要夜奶了,又出现夜奶需求了;妈妈去接幼儿园放学的路上,总会出现孩子蛮不讲理,非要这个那个,一不满足就大哭大闹;亦或者就像开头留言的例子,变的特别特别粘人,不讲道理的粘人。
这些真的不是他们不乖,而是他们很想念我们,他们也想知道我们也是这样想念他们的。但很多时候他们感受不到,于是他们就只能用这些行为来试探。
当孩子极度“妨碍”到我们时,当外界评价对我产生压力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希望他不粘我,我希望他不哭不闹”。
于是,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看到,他表达了自己的想念,却没有得到妈妈的反馈。没被看到的孩子只能进一步用各种“作”来强化自己的情绪表达,来试探妈妈到底有多爱他、多想念他。其实大家可以自行回忆一下自己或者队友当年恋爱时的情况,闹小脾气时很多都是和这有共通处的。
这时,我们最该做的是,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回馈孩子的这份情绪,“宝宝,妈妈好想念你啊,你有没有想妈妈,来让妈妈抱抱亲亲”,用语言、用肢体动作大声地向孩子表达出,“我也想你,我很想你!”
面对家人的评判,我们需要给孩子撑腰,“宝宝是想念妈妈了对吗,因为一天没见到妈妈,所以想每时每刻都要和妈妈在一起呢。妈妈也是的”。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容易满足,但很多当下,我们总是高估了教育的力量,低估了爱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从小缺失情感教育,即使学过再多育儿知识,也会出现道理都懂,现场就忘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不要马上跳入“我要矫正他这个行为”的思维惯性中。先解决情绪,情绪解决了,那些所谓的“坏行为”自然就容易解决了。
为什么花心思教育越多的一方,孩子更经常发脾气?
小D个性倔强,我日常带她真的挺费劲的。周末有时队友给我放假几小时,我出门还总不放心,赶回家一问,队友总是一脸傲娇地说,挺好啊,特别配合,哪有你说的那么多事?
一度我挺心塞的,我带小D花的心思最多,但是似乎老公带娃总是比我更顺利。队友经常会质疑我的教育理念,觉得学这么多“爱与规则并行”有什么用,整那么多虚的,还不如他带娃好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淘气不听话”,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独立宣言,你懂吗?》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淘气”其实就是孩子在走向独立之前的过程。他们通过挑战权威来了解底线在哪里,通过破坏来明白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不可以做到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挑战和破坏,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正因为如此,他们选择在觉得相对安全的环境进行,而这往往就是对他更加无条件接纳、更加包容、陪伴他时间最久的那个人。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不喜欢你,或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方式,这恰恰说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感到足够被爱被接纳被信任,他才愿意把他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心理学上有一类叫“讨好型人格”,他们通过取悦他人来赢得关注和爱。对于孩子来说,他未必就是形成了这样的人格,但是当他感受不到父母另一方足够的爱和关注时,他就有可能想变乖变懂事来赢得这份爱,这是基本的生存法则,而孩子是很快就会学会的。
千万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孩子就不需要设置规则。相反,爱与规则并存是不矛盾的,但这一切一定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不是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而是花时间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不教”, 是唤醒孩子内心想要变更好的驱动力。
美国曾经有个跨度20年的大数据调查,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成功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什么相似性。其中有一条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焦虑水平要低,情绪越稳定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正面。
不得不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更便捷地拥有了更多的育儿资讯;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让太多妈妈们背负了太多“我做的还不够好”的压力。
育儿理念是每个家庭的选择,没有绝对对错。选择前我们想清楚为什么我这么选,那么选择后我们就需要坚定地相信。成为母亲,其实最需要的是一颗强大到混蛋的内心,外界对于我们再大的质疑,对于孩子再大的评判,都可以不乱阵脚,笑着应对,仍然和风细雨地对待我们的孩子。
不管怎么做,其实总会收到质疑和评价。但我们自己要清楚,坚持这么做,不是因为别人觉得对的,而是这是我自己的三观体现。有些回应和答案,不急于一时,因为时间看得到。
母亲是容器,自己先充盈,自己先稳住,才能承托住孩子。
参考资料:
http://www.northwestern.edu/newscenter/stories/2007/11/duncan.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
推荐阅读
1、上周文章回顾
从数感到数学,未来好成绩从这些日常游戏做起
孩子被猥亵后说“不是你叫我要听老师的话吗”|听话是最大的教育失败
从不会读到玩转绘本,我靠这些“备课笔记”完成了逆袭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父母了吗”|打骂是教育的无能
孩子总爱摸妈妈乳房,是性早熟还是被惯出来的呢?
2、父母情绪管理
专治“不想吼孩子,脾气上来忍不住”这种病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吼,父母情绪修炼的四层境界,你在第几层?
你我都一样,很疲惫总崩溃妈妈的自救手册
不只是教你偷懒|太累时怎样带娃才不容易发火
3、管教孩子
养育孩子过程中,爱与溺爱的尺度在这里
请不要做卑微的父母,把孩子越养越小
见招拆招|一不满足就带着哭腔大叫,再好的脾气也烦了
“这是我见过最可怕的熊孩子”启示录
熊孩子闹起来戏还很足,这些演技派选手到底想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