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莉前段时间很抓狂。婆婆说要来她家住一个月,本以为常年不住一起,临时的一个月很容易过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还啰嗦。第一天开始,就马不停蹄地催促孩子。
吃饭时,说“快点吃”;送孩子上学时,说“快点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她也时不时跑进去,说“快点做”。
看见孩子上厕所,也会下意识地催一句:“快点上。”
刚开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说:“妈,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婆婆眼神一撇,特别嫌弃地对她说:“你不催着一点,他哪能长大!”
几天后,孩子因为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而且特爱慢吞吞的。平常好好的行为,现在一下子就问题百出了。
不主动吃饭,不主动看书,不主动做作业。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变本加厉地催。
她终于忍不住了,顶撞了婆婆:“孩子就这年纪,你总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长大啊!”婆婆一赌气,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实,按照她自己的养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看书写作业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自己喘口气,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
真正毁掉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孩子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磨蹭,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反倒是父母不断说“快点”,对孩子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1.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内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最后上升为反感、讨厌,甚至憎恨父母的这一行为。
总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涨。
2.令孩子对父母依赖过度
也许你会很奇怪,催促孩子怎么还会让他对父母依赖过度呢?其实你仔细想一想,当你发现孩子做事慢的时候,你会不会很着急地代劳呢?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他动作太慢了,但你又着急送他上幼儿园,于是你就立刻阻止他的动作,替他穿好了衣服和鞋子,帮他扣好了扣子,系好了鞋带……
也许你觉得自己的行为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孩子却会觉得,既然妈妈会替我做好所有的事情,那我还做什么呢?于是,他们就会越来越依赖于你,而自己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却根本得不到发展。
3.令孩子产生挫败感
因为你的催促,因为你的代劳,孩子可能会觉得,难道我做什么都不行吗?难道我做的真的不够好吗?难道我的爸爸妈妈不认可我吗......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之下,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否定自己的能力,甚至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心理学家说: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节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事是自己的,什么事是别人的,一旦生活出现问题,他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而会怨恨催促者。
就算赶时间,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这样做:
1.提供自主选择
“如果你晚上八点半完成作业,你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如果是八点完成作业,你就有一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点完成作业,就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了。你会难过,妈妈也会惋惜。”
告诉孩子行动快慢的后果,这个时候最好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后果。
2.坦诚地表达当时感受
别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绪的状态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绪。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是愿意体谅父母需求的。
3.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提高孩子做事效率
很多孩子磨蹭可能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们本身确实无法很快速地完成某些事,这主要和他们的感觉统合能力不足有关,比如,孩子因为触觉敏感或前庭抑制功能不足等,注意力会无法集中,事情做到一半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结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比如,孩子本体觉比较差,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不够,特别是手部精细动作不熟练,系鞋带、扣扣子等动作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做起来自然也会很慢。
所以,对于这一类孩子,催促或约束他们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要想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还是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以及多给予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教育,有时候就是慢艺术,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去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