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孩子远一点,这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作者:沛泽妈读心理 08-29阅读:1384次

“妈妈,家里来客人了!”儿子一开门,就大喊道,我正在厨房做饭,赶忙出来看看是谁,原来是儿子的同学青青和青青的奶奶,青青和我住一个小区,接送孩子上下学经常碰面。

“青青来了,快请进!”我热情地和青青打招呼,青青是个腼腆的女孩,虽然我每天都能见她好几次,但她从来没和我打过照顾,我主动和她说话,她也不回应。

我给青青洗了些樱桃,端给她,没等青青说话,她奶奶连忙说,“青青不吃。”青青低着头,我又让了让青青,青青的奶奶将盘子放在了桌子上。

后来,儿子告诉我青青是想借一些书看,老公赶忙把儿子看的书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让青青自己选,青青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我明显感觉到孩子身体很僵硬,特别紧张的样子。

青青的奶奶见孩子站着不动,就推了青青一下,“快点,你看什么书,自己选啊!叔叔给你拿了那么多书!”

不管奶奶怎么说,我们怎么问,甚至叫我儿子和青青沟通,她都没有说一句话。没办法,老公只能自作主张,帮孩子选了一套书带走了,青青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一个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怎么会这么腼腆,到了同学家里紧张到身体僵硬,一句话都不说呢?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仔细回想了青青奶奶的一些表现,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厘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通俗地理解,界限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守住自己的底线,也不去侵犯别人的空间。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管你与别人的关系多么亲密,哪怕是爱人,是孩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允许他人随意进入。

然而,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了,我们常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的确,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他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尤其是母亲,他需要妈妈的爱抚,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以至于宝宝在最初都会认为妈妈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害怕地哭。

但随着宝宝渐渐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他开始反感父母阻止自己的行为,我家二宝现在两岁,每天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走开”,他要自己穿裤子、穿鞋子,自己拿着勺子吃饭,自己拿水杯喝水……


我知道他做不好,会将饭菜弄到衣服上,有时会把鞋子穿反,但我不会阻止他,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在保证他安全的情况下,应该让他大胆地去尝试。

可能很多父母怕麻烦,去阻止孩子做这做那,还经常会替孩子自作主张,比如,邻居家的小朋友喜欢上了孩子的玩具,孩子不让他拿走,家长碍于面子,大方地替孩子说:“拿去玩吧。”而不去顾忌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这些行为,从短期来看,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弱,就像青青一样,从长远来看,孩子很难有一个独立的人格,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特别依赖别人,什么事情都请别人代劳,而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懂得自己的做法已经侵犯到了别人的私人空间。

比如,因为失恋,半夜给朋友打电话,叫醒别人,听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自己遇到了一个怎样的渣男,而没有考虑朋友明天是否要上班。


第二种表现:没有主见,不懂得拒绝,做老好人。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一个女孩子,性格很柔弱,别人请她帮忙,她从来不拒绝。比如,夏天天气热,有人不愿意下去打饭,就让这个女孩子帮忙带一份,其实这个女孩子原本不想去吃饭的,但她还是会委屈自己,帮别人打饭。

一个人只有对自我边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尊重自己,也能更好地尊重别人,而这种教育从小就应该开始,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明白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当他能够去做某件事,或者没有要求父母帮忙时,就不要过分去干涉,哪怕他做得不够完美,都要鼓励他去尝试,这是人生一种宝贵的体验。

另外,对于孩子的请求,父母不能有求不应,比如,晚上十点了,孩子想吃夜宵,要你出去买,这时你应该告诉孩子,“我不愿意,因为现在是我休息的时间,请不要在我休息的时间打扰我。”

爱孩子,父母就应该清楚什么时候该退场,什么时候该离孩子远一点,我们远远地看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