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而言,爸妈的回应很重要;错误的回应会让宝宝有挫败感、加重负向情绪。回应不及时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失去兴趣。
案例
案例一:出生百天的安安刚吃饱、入睡,这时候亲友来家里做客,妈妈暗自庆幸来的正是时候,可以腾出手来招待客人。亲朋好友特别疼孩子,就轮番抱着孩子;一会儿工夫,安安就开始哼哼唧唧,甚至别开脸,不理睬大人。大家在聊天、逗孩子,也没有注意到安安的情绪,直到安安嚎啕大哭,妈妈才赶快接手抱着孩子,却怎么都无法安抚下来。
案例二:10个月的贝贝坐在餐椅上,抓着碗里的小饼干往地上丢,是不是抬起头来看爸爸,笑的很开心。爸爸见状,走过去说:“贝贝吃饱了,想玩了,对吗?但不可以乱丢饼干哦,来,丢这球。”
当爸爸抱起贝贝时,妈妈正巧从厨房出来,看到满地的饼干,大惊失色的说:“怎么搞得,满地都是!”贝贝看着妈妈、爸爸,很困惑。
案例三:2岁半的豆豆在客厅高兴的玩着小汽车,妈妈沙发上看书,状态极为平和。突然,妈妈跳了起来“糟糕,姐姐要下课了;我们要出门接姐姐。”
豆豆楞了一下,随机抗议“不要,我要玩小汽车!”
妈妈不理会豆豆的抗议,急着帮豆豆穿鞋;此时豆豆情绪失控大哭大叫、踢着小腿不让穿鞋,“不要,我不要!”
着急的妈妈使出最后一招,抱着四肢剧烈舞动的豆豆,直接出了家门。
上述的例子,仔细想想,宝宝即使还不会说话,但已经会用许多方式来传达情绪了;而且在大哭前都已经给了大人讯号;但父母没有仔细观察,依旧只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错失了孩子给我们的行为暗示。
案例一:当安安开始哼哼啊啊、把头转开时,妈妈如果留意到,即可适时介入化解问题,向大家说明后,将安安抱到房间。妈妈留意到宝宝对“过度刺激”传达出的讯号,并介入处理,安安就不需要以嚎啕大哭来让妈妈知道他要睡觉。
案例二:贝贝吃饱了,想要玩的讯号被爸爸发现了,此时爸爸引导他玩其他游戏是对的,但却碰巧被妈妈以满地都是饼干的“结果论”来回应,忽视了贝贝的讯号。
案例三:豆豆妈如果提早观察到孩子正完全沉醉在游戏里的情绪反应,并做好“冷却”准备,“豆豆玩得好开心,再玩5分钟,我们就先休息,接姐姐回来跟你一起玩。”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哭闹场面了。
所以,不是孩子爱哭爱闹,是你没有认清孩子给的讯号,孩子哭闹的背后其实是隐藏著许多没有被了解的因素。
父母在观察孩子这些讯号时应先有知识然后加上耐心,如此一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成为敏锐的父母,会更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1、留心辨识孩子的情绪讯号
0-1岁的情绪讯号
声音:以哭声为主,但饥饿、尿湿、不舒服、睡不着......等,通常用嗯嗯唧唧、哭声来表示。
语言:近1岁时,会有特定的“类语言”出来。
表情:挫折、厌烦、感兴趣、好奇、快乐、悲伤、生气等表情都有了,仔细分辨。
眼神:定睛表示好奇;转头别开眼神表示接触,也许是过度刺激而需要休息。
姿势:会靠近你或玩具,也会丢掉玩具,要人抱、拒绝别人靠近等。
1-2岁情绪讯号
声音:哭声、笑声意义更清楚。
语言:语言发展神速,也许音不准但听得懂许多单词。
表情:比0-1岁表情丰富许多,复杂情绪如嫉妒、尴尬也有了,会看大人的表情做反应。
眼神:更多的眼神接触,表示他感兴趣或专注学习。
姿势:会走、会跑,会用手指物体;也会牵手、搬动物品等。
其实多数爸妈都会注意到宝宝生理需求的讯号,例如饥饿、冷暖、生病、大便等等,却比较容易忽视情绪层面的讯号,例如、太刺激了、厌烦了、太投入、很兴奋、伤心、生气等。这也许跟大人过于本位思考,对小孩的心理需求不以为意所致,其实孩子很需要成人们的耐心、关心,并适时介入。
2、不要急着反射性介入,稍微晚个几秒钟
父母应经常提醒自己,多留意宝宝的情绪讯号,即使是哭声,也有许多不同涵义。千万不要一听到哭声,就反射性地冲过去,急着塞奶,把自己当成人肉奶嘴。
当婴儿有动静时,无论是哭泣或呻吟,稍稍观察几秒钟再介入,以便观察、了解、回应,像是对宝宝说说话、轻轻抚摸他,试着分辨他的情绪讯号、需求;太吵?太冷?尿了?想要被抱?......
3、正确回应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而言,爸妈的回应很重要;错误的回应会让宝宝有挫败感、加重负向情绪。回应不及时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失去兴趣。因此要好好练习辨识孩子的情绪讯号。亲子相处,只要用心观察,一定能很快就知道宝宝的情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