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来源:DaDa妈妈ID:dadareading
文 | 妙黛
知乎上有个热帖——“小时候父母的哪些行为你长大后觉得不合适”,将近8000人在帖子下面写出了自己的答案,帖子的总浏览量近四百五十万次。
帖子里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家长行为,这些行为中,有不少是家长无意间的所为,但因长期持续的、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或行为方式,给孩子心里留下了一生无法抹去的伤痕。
如果你也曾在孩子面前做过下面这些事,请从今天开始停止!
01
贬低爱人
朋友小羽是一个内心非常敏感的人,她说她童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她写道:我的爸爸非常厉害,他能修灯泡、会做数学题、还能挣钱,我将来也要成为爸爸这样的人。
可是妈妈看到作文,却一脸轻蔑,透着讥笑的口吻对她说:“挣钱少,脾气大,没一点用的男人,没啥可‘吹’的。”
刚进门的爸爸听到这些话,立刻回怼妈妈,你有啥本事,整天就会叽叽歪歪,连个饭都做不好,还有脸挑别人。
这种事在她的原生家庭时有发生,对她的创伤非常大,她不理解为什么至亲之间要相互贬低、诋毁。时至今日,她只要听到别人对她稍有负面评价,内心都像针扎一般难受。
朋友说,自己活得一直很分裂,很纠结,父母的言语使她常常不知该如何自处,她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也不想嫁给爸爸那样的人。
《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在一期访谈节目中也提到类似经历。讲起那段经历,25岁的姜思达在镜头前泪流满面。
他说,那段时间是他世界观崩塌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去相信谁,不知道还能去相信谁。
图片来源于腾讯视频
一个内心对世界失去信任的人,活得会有多痛苦。
成年人之间,是非,对错,都与对孩子的爱无关,无论爱不爱对方,都不能否认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能否认他们对孩子的爱。
图片来源于腾讯视频
不要让另一半,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不要去打破孩子心中的父母形象,否则,长大后他会怀疑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有缺点,与其盯着别人的缺点指责,不如学会去欣赏他人的优点。尤其是在家庭中,伴侣的优点应该成为你的骄傲,成为孩子仰望的光芒。
02
嫌弃出糗的孩子
知乎网友讲过一个故事:
她上初中那年,有一天晚上来大姨妈了,弄到了床单上,她赶紧起来收拾。
妈妈起床看到她正在收拾“残局”,没说话也没帮忙,只露出了一脸嫌弃的表情,而那个表情,她至今还记得。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认为来月经是件羞耻的事,直到今天,每次月经都没有准时来过,一直是推迟状态。
孩子出糗时,父母嫌弃的样子,是对孩子自尊的一顿暴击。
有人说,人最难以释怀的,不是伤心事,而是尴尬出糗的经历,每次想起,都羞愧无比。孩子年少时,本身自尊心就强,内心较脆弱,出糗时自己内心已经很不安,再被最亲近的人嫌弃,那一刻的心情可想而知。
图片来源于pexels
记得上小学时,有次学校开表彰大会,要选出十个优秀学生,报送市里评选“市级三好学生”。
因为我的成绩一直很好,在校各方面表现也不错,所以父母、包括我自己,都很相信,我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这十人候选名单中,就等学校召开大会时宣布了。
那天父亲还特意说,要早点下班去学校门口接我回家。然而,等大会散了,我在等在校门口的家长群中找了好久,却没有父亲的身影,只得一个人形单影只地步行回家了。
到家我才知道,原来父亲是去了学校的,但听到表彰大会宣读的候选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时,他掉头便走了……
直到现在,这件事还令我无法释怀。为什么考出好成绩时,就欢笑相迎,表现不好时,就冷漠待之?难道父母的爱,必须用孩子的优良表现来换吗?
如果还能回到小时候,我想对爸爸说,当我表现没有达到您预期时,我希望您能更坚定地站在我后面,拍拍我的肩膀,温和地说声:加油!
03
轻视孩子物品和愿望
小时候,我非常讨厌表弟来我家玩,因为每次他要走时,妈妈都会塞给他一件我的玩具。
事后我常跟妈妈抱怨,我不想把玩具给弟弟,妈妈听了就会责备我不懂事,说什么“不就一件玩具么”,又或者“你都不喜欢玩了”,来搪塞我,她觉着送个玩具都是很小很小简直不值得一提的事儿,根本不用经过我同意,更不会去考虑我的感受。
图片来源于pexels
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不被尊重,不被善待了一样,而父母强行拿走玩具的行为,就好像是一种“背叛”。
孩子的世界很小,一颗小螺丝可能就代表了一个故事;一粒石头子,在孩子眼里都有可能是一种经历,一种寄托。父母对孩子物品的轻视,同时也是对孩子愿望、自尊的轻视。
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商城看到一个洋娃娃,我很喜欢。那段时间我刚和妈妈分床睡,很想要一个娃娃陪着我。
可是妈妈却一脸鄙视地说:你都多大了,还玩这个,玩点益智的吧,于是转身给我买了一套益智拼图。
时至今日,那种愿望不被尊重的、“妈妈不懂我”的感觉,依然存在。以至于现在出去买什么挑什么,我常常没有主见。
04
不会平衡子女间的关系
小说《无声告白》中,一个家庭有三个子女,排行老二的莉迪亚,最受父母喜欢,父母把所有的爱与期待,都给了她。另外两个孩子,心里或多或少因为不被爱而有一些阴影。
尤其是老三汉娜,她最喜欢待的地方,是在家里的餐桌,因为坐在那里就不会有人发现她。
在姐姐莉迪亚离家出走的晚上,她明明听见姐姐偷偷走掉的声音,却什么也没有说。她想的是,是不是姐姐走了,自己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爱?就可以每天吃饭时坐到离妈妈最近的地方?就可以被爸爸妈妈温柔地召唤?
做父母的,经常会不经意间,因为出生顺序、性别、身体状况而对子女产生“一碗水端不平”的情况。这会让少爱的那个孩子很受伤。他们看到的是,爸爸妈妈不是不会爱孩子,只是不爱自己而已。
兄弟姐妹本是手足,如果父母会平衡关系的话,手足就能协调行动,反之,手足只会离心。
05
父母停止成长
董卿说,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她有点迷茫,“我的时间全部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平庸。”她回忆说,那是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
后来,好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唤醒了董卿,她说:“我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于你有爱也有尊敬,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我不想因为他我就变得止步不前了。”
之后,她制作出了好评如潮的节目——《朗读者》。
然而,现实中能够像董卿这样想的人,少之又少。我们见过的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是,有了孩子之后,因种种原因,已经停止了自我成长,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占据了生命的全部。
图片来源于pexels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孩子在不断成长,父母却停在原地,这让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孩子跑着跑着,抬头一看,父母未在前方领路,反而不停地在背后“指指点点”。孩子最怕的家长,就是自身已经放弃了成长,却没有放弃管教。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父母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无意中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桎梏。
毛姆曾在《刀锋》里说:一个人是他所经历和信仰的一切的总和。而家庭行为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之强,胜过后天的一切经历。
人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的,但一旦成为父母,希望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另一个维度,那里的小生命,等待我们滋养,别让我们无意中的言语、举止,给孩子带去一生的阴影。
作者:妙黛,一手抱娃,一手工作,用心写作的职场妈妈,一个集正经与逗比,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本文转载“DaDa妈妈”(ID:dadareading),专注分享4~16岁孩子的养育经验和成长故事。
ID:honghuts
上“手机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