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那是不孝

作者:山青云白心理咨询 09-13阅读:1088次

文丨青音约专栏作者高莉娟

来源丨公众号:青音约,ID:sweetamily

国庆将至,可是加班没法回家了。妈妈在电话里说想我,我说:“妈,要不你来北京,跟我一起住吧。”没想到妈妈一口拒绝了。

回想这两年,我也就春节回过一次家,每次电话里都是千叮咛万嘱咐的惦念。可是真到了要接她过来住,她却不愿意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对撒贝宁专访。其中提到关于如何与父母相处的话题时,撒贝宁说:

“(把父母接到身边以后)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能够相聚的次数变得更多,但是恰恰他们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里的亲人,以为能天天能跟儿子女儿在一块,但后来发现他们更多的时间还是老两口在家四目相对,缺少了生活当中的那些必要元素,他们一下子就变得很寂寞。”

撒贝宁和父母

这段话语让我感同身受,也许更多的人也认同这一点,因为撒贝宁说出了当代中国家庭中“奇怪”却已成趋势的一种模式:子女长大离开父母,像蒲公英一样天南地北地安家,古语所说“父母在不远游”已不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准则,结果也必然是越来越老的父母独守“空巢”,而越来越忙的子女难与其相聚。

我父亲已经不在了,母亲身体不好,我三番两次劝母亲来我家里与我同住,她有时说我弟弟家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有时说家里的东西太多,这不马上就要拆迁了得好好收拾一下;有时又说,哪个亲戚家的谁谁要结婚了、生孩子了,她都得去随礼。其实我知道她是不舍得离开家,觉得离开熟悉的环境过得不舒服。

有一次我听说她腿疼得走不了路,不由分说把她接过来,强行带她去看病,完后让她在我家里住着。但结果怎么样呢?我平时的时间都用来写作、做咨询、上课以及带孩子去上课外班了,鲜有时间能顾及到她。

她还时常为我考虑:孩子爸爸太忙,你一人带俩孩子真是不容易啊!我忙的时候,她常做的事就是拖着病痛的腿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天我外出回来看见她正在阳台上浇花,还一边自言自语,那神情俨然一个孤独寂寞的小孩儿——周围没有任何人,她只能找个“玩具”自娱自乐。

我当即立断把她送回了老家,然后通过老家的同学找了一个可以上门服务的中医按摩师,又告诉弟弟要定期带她去检查。事后我想,如果我只是担心母亲的腿,我有的是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不一定非要把她绑在我身边。把她接到身边满足的只是我自己,我因此不会再有内疚,却不一定是从她的角度来满足她。

  • 想把父母接到身边的都是怎么想的?

撒贝宁在采访中所提及的观点“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那是不孝”,他并不是在说“只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不孝”,而是说把他们接到身边却由于种种原因疏于关注,才是不孝。因为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动机。

我们以为自己喜欢并适应的环境父母也会喜欢和适应,年轻人觉得生活在繁华的都市才叫真正的生活,那里机会遍地、精神丰富、娱乐发达,肯定不是偏僻落后的家乡生活所能相提并论的。

于是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总算在心意的城市安了家。当他们事业有成,心里自然感恩于父母的教导和支持,认为只有让父母享受自己正在享受的丰富与便利,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这也无可厚非,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股脑塞给对方,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对方是不也喜欢。

  • 我们生活好了,父母却在受苦,这让我们内疚。

我有个大学女同学,父母供她上学很不容易,毕业后她去了广州,并在那里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她妈妈有节俭的习惯,每次回家她妈妈总是让她吃新鲜的饭菜,自己吃上一顿留下来的。她看在眼里特别不舒服,只好给妈妈更多的钱。

但接下来的情况却没有任何改观。她被妈妈的节俭搞得夜不成眠,觉得自己事业都那么成功了父母却仍要受苦,做人简直太失败了。于是她坚决让父母跟去广州,并且不容商量,父母拗不过她,只好同意。

但父母到了她家以后,因为不敢也不会坐电梯,愣是在24层楼上呆了两个月,其间只有两三回她腾出了时间,拖着父母下楼去超市购物或去公园溜弯儿,其他时间俩老人都只能坐在房间里四目相对,从某种意义上说,跟坐“监狱”没甚区别。

我们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凭本能认为父母老了就需要照顾,而照顾是需要住在一起的。

我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她和她老公刚结婚的时候,她老公就提出让他父母跟过来一起住,那时他父母也就五十多岁,身体没有一点毛病。当他第一次劝他父母一起住时,他父母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都成家立业了,你们也不用再干啥了,有我养着你们就行。”他父母当时并没有同意。

十多年过去,朋友的老公看到太多因为与父母同住而出现矛盾的家庭,也考虑到因老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反而健康出现了更多问题,就再也不提让父母过来一起住了。但朋友说,她老公是个会孝顺却又不愚孝的人,基本上一个月能带她和孩子回去一次,买的东西也不那么高大上,只是特别用心和贴心。

  • 怎样与父母在分居两地的情况下仍能很好地尽孝?

其实无论父母在什么地方,只要与他们有情感上的互动并尽量常见面,这便是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心。

跟父母用实际的感受去互动

有的人喜欢跟父母报喜不报忧,这其实是一种欺骗和攻击,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这是在变相告诉父母“你什么也做不了,别给我添乱就好”,父母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你以为他们会安心吗?不安心却不能问,双方之间就出现了难以弥补的隔阂,平白增加父母的焦虑。

不如多用真实的感受去和父母互动,比如跟同事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我很生气,但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没有私人纠纷;在上班的路上遇见了什么事,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现在我自己带孩子特别不容易,我能体会到当初你是怎么养我的,等等。情感上的交流会让两个人变得真正亲密,也是人幸福感的来源。

把自己养好

我以前上大学时,我妈隔几天打个电话给我,嘱咐我去海边或逛街时注意安全,新闻上经常有出事的。我工作后她又说我的胃不好,别光顾着加班挣钱,多炖点汤养胃才是正经事。我结婚了,她的话又变成了这样:你自己一人照顾全家人,你得先把自己养得健健康康才能顾到他们。

这么多年离家的日子我也是这么做的,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少熬夜,每次打电话也会跟我妈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从她的语气和情绪中我知道她是很安慰的。

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你若想爱他们,就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做不到或无视这一点,那从来不是真正的爱父母。

让自己真正独立起来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你总是怪父母不相信你、不支持你的决定,那你能不能不再依赖、让父母相信你是可以相信的”,当时就觉得,这个观点真棒。

现在很多年轻人哪怕都三十多岁了,都只是在形式上独立,内心却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啃老、觉得父母的钱都应该花在孩子身上;比如像小孩子一样不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用激动的情绪去跟父母互动;比如把自己承担不了的事情扔给父母,要父母去承担,等等。

你可以说父母控制、管东管西,哪怕你已离家,他们仍会时不时Call你。你要想想,是不是你给他们制造了一种“没有主心骨、不能替自己负责”的感觉,他们觉得你还是个“大小孩儿”,所以不能不管。

当他们对你有了“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的主意,他也能承担起他的选择”这样的想法时,他们自然不会干涉你,相反还特别会把你说的话当回事。

应该给到父母充裕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享受

很多人一提起对父母好,就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其实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有时候父母也想要自己过清净的生活。这个时候,你只要给他们充裕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享受,钱给到位,其他的,顺着他们的心意就可以了。

在电影《后来的我们》中,林见清事业有成之后在北京买了房子,并请父亲去北京与他同住、过好日子去。但父亲却说:“那是你的日子,不是我的。”

这句话触动了我,我想它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你有你的日子,我有我的日子,虽然我的日子没有你的精彩,但它是我的,我喜欢。

现实也正是这样,对于中国大部分老人来说,他们喜欢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们熟知那里的一切,安享于曾经的关系,他们不想离开;哪怕他们短时期投奔子女,也是担心子女忙不过来自己的生活而去照顾一下,他们一点也不愿给子女添麻烦。

我们不如理解、尊重一下自己的父母,不要一味地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而劝父母来同住,但可以常回家、常打电话,耐心教他们学会现在流行的事物,比如发红包、玩微信视频和朋友圈、网购等等。

但愿每一位父母都拥有轻松、满意的晚年。

作者丨青音约专栏作者高莉娟

文章来源:青音约公众号(ID:sweet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