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孩子你慢慢来。”“嗯……可我想快点。”

作者:涵妈育儿 09-15阅读:2377次

好几位妈妈都留言,自己的孩子不是慢,而是“磨蹭”。

出门磨蹭。

上课磨蹭。

练琴磨蹭。

云云云云。

有一位妈妈说:“都要开学了,他还这么磨蹭!真的好焦虑啊!”

是啊,面对这些慢孩子,大人都着急到上火了,他呢,却还不紧不慢、拖拖沓沓,仿佛时间流逝也不关他事一样……

就说我家的大娃吧,有一次,他要出门上兴趣班。

兴趣班十点开始,九点半的时候,我就开始催他。

三催两催,他坐在沙发上,捧着一本漫画,毫不动弹!

我不得不走到他跟前,敲敲我的表盘:“亲爱的小熊,请你看看几点了?”

好不容易,他抬起眼皮:“哦……九点……四十五?”

“你几点开课?”

“十点。”

“你是不是快迟到了?”

“是。”

他回答完毕,情不自禁拿起漫画书,开始看。

“喂……”我一头黑线,又生气又好笑!

实在不好发作,我只好甩下一句:“好吧,您慢慢来!”

“可是……”他一边看书,一边慢慢腾腾地回答,“我也想快一点呀……”

晕!

您倒是快一点呀!

我看着他。

他的屁股仍旧没有一点挪窝的迹象。

唉,我的孩子呀,我要怎么帮你快一点呢?

|换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身为“慢孩子”的父母,你的境遇可能就和上述场景差不多吧?

一边,是大人着急不已。

另一边,却是孩子不紧不慢!

往往这个时候,紧绷的神经,就会令愤怒冲上头顶:

“你快点!!!”

“你到底去不去?!!”

“算了,你不要去了!!!”

此时此刻,对孩子的磨蹭真是恨铁不成钢,都不知道自己忙前忙后,到底为了啥!

可是

——让我给咱的愤怒按下一个“暂停键”

此时此刻,我们心中的问题多半是“孩子怎么这么磨蹭”

那请趁着这个小小的暂停,把“怎么”转换为“为什么”

——为什么孩子这么磨蹭呢?

|为什么|

每一种问题,都对应着一种原因。

孩子的磨蹭,其实往往并不是“故意”,而是常常出自下列原因:

1)大脑不成熟:

对于大人来讲,区分“快慢”,那真是一件太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但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幼龄的儿童,要区分快慢,还真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首先,要明白快慢,需要有量化时间的能力。

但人类对时间的量化,却不是天然形成,反而是在后天慢慢建立的。

大致从六岁开始,孩子才会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开始产生相对清晰的认识,而在此之前,他们只会模糊地感知时间,能区分天黑、天亮,却不能搞清楚什么是“今天”“明天”和“昨天”。

正因如此,我三岁的女儿,还会在睡午觉起来后,认为新的一天开始了!

明明,我们还在今天的下午,她却兴高采烈地跑到门前穿鞋:“妈咪,明天到了!你不是说明天就带我去动物园吗?”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时间概念不清。

对时间的感知模糊、不清晰,当然,就无法对大人口中的“快慢”,感同身受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大人让孩子“等一会儿就出发”、“玩五分钟就不玩了”、“最后一分钟”的时候。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并不清楚“一会儿”、“五分钟”、“一分钟”到底是多久,尤其是大人的“一会儿”一会儿长、一会儿短的时候,他们就更加困惑了!

因此,对于大人来说,“一会儿就走”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如同黑暗中摸索一样艰难……当大人直起身、看着表,叫嚷着“你怎么还不走”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如同一团浆糊

——到了吗,一会儿?

|给孩子闹铃,有用吗|

对于大人来讲,“限时完成”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克服拖延症的办法。

我有朋友就发现,只要给她一个时限,她就能在大限之前,状态激发,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所以,很多父母也对孩子使用了“限时完成”。

我家也如此。

哥哥一年级的时候,做作业太拖沓,别人一个钟头完成的作业,他能拖上两三个小时。

不得已,我祭出了大杀器

——计时器!

每科作业,必须限时完成。

但遗憾的是,我基本算是失败了……

因为即使限时,孩子还是难以准时完成功课。

时不时地,我听见计时器响,走进书房,却面对着孩子一脸的惧色:“妈妈,我还没做完……”

这才发现,困扰孩子的,不仅有时间观念,还有能力问题!

比如,有位妈妈就抱怨孩子每逢英语课,就磨磨蹭蹭不去上。

刚开始,她觉得是外教不够好,张罗着给孩子换了一个班。

但不久后,孩子又借口“不喜欢老师”,磨蹭着不去上课,回家了也拒绝复习。

妈妈非常火大,我不能总在给你换班吧!

母女俩人爆发争执,陷入了冷战,妈妈来找我吐槽,讨论怎么提升孩子的适应性,不要总是磨磨蹭蹭不好好上课。

我却提醒她,是不是孩子觉得课程太难了?或者觉得自己表现不如他人,有自卑感?

回头,妈妈询问了孩子。

果然,这个六岁的女孩红了眼圈,回答:“我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能力不足。

竞争压力。

都可能是孩子磨蹭的又一原因。

这些问题,是“闹钟”不能解决的。

|帮助孩子快一点|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快一点呢?

我想,有以下几步:

第一、逐步培养时间观念,让时间变得“具体”起来!

时间观念,伴随着孩子大脑的发育,需要不断地学习、强化。

可时间,毕竟是虚无缥缈的!

要怎样让孩子感知时间呢?

我家是这样做的:

1)换一个场景,使用计时器:

刚才我写到,“计时器”在催促孩子快一点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有效。

但将计时器用作时间观念的培养,却是有效的!

比如,我从前会给孩子说,“等一会儿我们就走。”

在意识到“一会儿”给孩子造成的困惑后,我就用计时器,将“一会儿”具体化。

像“五分钟后出门”,计时器就设五分钟。

计时器一响,就是五分钟。

如果还需要拖延“一会儿”,那就和孩子商量,是“两分钟”还是“三分钟”,然后再次使用计时器计时。

这样,孩子们就能直观地体会到时间的长短!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五分钟比三分钟长,两分钟比三分钟更短……

因此,从前我们约定玩iPad的时间,他们觉得10分钟、15分钟都差不多,而现在,他们会努力地解释:“妈妈,这个游戏的题目有好多道,10分钟不够,要15分钟!”

对时间的感知越准确,他们就越能预期大人的限制,也越能把控自己的行为,“时间到了、还耍赖皮”的现象,当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2)把流程说清楚、画出来:

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他们能理解并连续完成的指令,是有限的。

比如,对一个三岁的小孩说:“你收拾好,出门。”

他脑子里边,可能就是一团浆糊!

什么是“收拾好”啊?

所以,不如换个说法:“请穿好鞋、背上水壶,在门口等妈妈。”

把动作具体化,并且一次不要发出太多的动作指令。

那么,孩子的大脑就清楚多了!

按部就班,他就知道该怎么出门了。

此外,也可以把日常的流程画出来。

因为,比之语言和文字,孩子对图像更敏感,图像化的流程,他们很快就能领会。

比如,我家哥哥起床之后,经常犯懵,不知道自己要做啥。大人口头提醒多次也无效。

后来,我就把“起床流程”给他画下来,张贴在卧室和浴室。

在图像的直观指导下,他即使犯懵,但只要大人提醒一句“看看图”,也就能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第二、帮助孩子提升能力,而不是一昧催促。

在考虑孩子拖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的能力维度。

比如有位妈妈留言,说看着孩子练琴真着急!明明要弹某个键的,手悬在半空中,怎么都弹不下去……

在妈妈看来,这个动作很简单,孩子也肯定会,但为什么就这么磨蹭呢?

实际上,这件事,并不简单啊!

弹琴需要孩子全身心的配合,需要由大脑发出信号、神经传导命令、手部肌肉配合……一步一步,才能最终作出这个“简单”的动作!

对于大人,这套流程已经非常熟悉了,甚至貌似不经大脑,就可以做出来。

但对于孩子,大脑对这一动作还不熟悉,需要长时间的揣摩、调动,甚至动作还没来得及做出来,大脑就分了岔,注意力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因此,对于孩子由于大脑不成熟、能力未达到的“磨蹭”,真没必要发脾气!脾气不会“催熟”他们的大脑、提升她们的能力,反而会让大脑形成情绪记忆,一想到某件事,就不由自主地恐惧(这也是很多琴童长大了却不怎么愿意弹琴的原因)

相反,要想克服这类“磨蹭”,一定要实打实地,帮助他们提升能力!

比如,我家孩子写作业慢。

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的“磨蹭”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识字,写个字磨半天;另一方面是字会了,但找不到题目的答案。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没啥办法,慢慢认、慢慢写呗。能力不足,催促有啥用,时间可以来解决。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父母就可以从旁辅导,帮他分析题目、引导思路,做多两道,孩子也就明白了。明白了,自然也就快了。

一定要记住,磨蹭是表象,只有找到磨蹭背后的原因,有的放矢,才能击溃磨蹭!

第三、睡好,才能不拖延。

要想不磨蹭,千万别忽视孩子的睡眠!

对于大人,我们都会发现,睡眠不好的时候,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对于孩子,就更是如此!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抱怨孩子爱发脾气、磨蹭,我说你一天让他上三个课外班,能不烦躁么?

人的大脑,真的是很“笨”的!

曾经,科学家预言,人类的大脑还有90%的潜能未开发,人类仅使用了10%的大脑能力。

像电影《超体》中,就描述了一个完全开发大脑后,变得无所不知的女子。

但最新的脑研究成果却发现,我们貌似“沉睡”的那部分大脑,其实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蓄能!

他们刻意沉睡着,不占用太多的能量。

这样才能满足人体正常的负荷,让身体机能不至于因为用脑过度而瘫痪!

缺乏休息的大脑,处于散漫、乱放电的状态,表现出来的状态,往往就是情绪的失控、心情的低落、动作跟不上想法,拖拖沓沓……

正因如此,睡眠,对孩子、对成人都是如此重要!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地休息、不断地蓄能,才能保证清醒时候的“续航力”呀。

所以,想让孩子醒着的时候快一点,那就要让他睡得早一点、睡得好一点。

良好的睡眠=清醒的大脑

——唯有如此,我们的小烦躁、小拖沓,才可能在我们的帮助下,成长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好了,末尾小结。

我们都说“让孩子慢慢来”,但慢慢来,其实是一门技术活儿。

如果我们能做到:

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把时间画出来让孩子看到、说具体让孩子明白

2)准确定位“拖延”的真实原因、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3)养成良好的睡眠和运动习惯

那我们就可以在耐心等待蜗牛慢慢爬上山顶的同时,也帮助蜗牛的每一步,爬得更加坚实!

陪蜗牛爬坡,慢一点。

不过,一路扶持,也会感到美好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