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对妈妈们来说应该是个比较熟悉的概念,但是故意拖延,让孩子哇哇大哭真的真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段。
关于“延迟满足”有个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上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招募了600多名4岁的孩子参与实验,孩子们被带到一个房间,在他们面前的碟子里有一块棉花糖,研究员告诉他们可以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可以等到15分钟后研究员回来,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
实验的结果是2/3的孩子都吃掉了棉花糖,14年后,研究员跟踪当年实验的孩子作后续调查,那些忍着没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都更强,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更成功。
不少育儿专家就此把“延迟满足”推上神坛,家长们也是趋之若鹜,凡事都要孩子等一等。
但是其实这个实验是有瑕疵的, 参与实验的孩子在后续观察中仅有一半左右提供了自己的成绩信息,而孩子吃不吃棉花糖与当时的心理活动、对棉花糖的喜好 、对实验员的信任程度都有关系。
自控力确实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有些家长也在家里对孩子重复这个实验,孩子没通过实验就给贴上“没有自控力”的标签,甚至苛责打骂,这种考验对就是非常负面的,不要考验大人的人性,也不要考验孩子的天性,不然只会收获失望。
安全感是前提
大脑中自控力相关的系统在3岁左右才开始形成,3-5岁发展最快,5岁以后这个区域的发展会慢下来,到青春期,大脑二次发育,孩子的自控力会发展出更高的水平,并在未来不断完善。
所以低龄宝宝过于强调自控是违背生长发育规律的,“延迟满足”的重要前提就是安全感,至少2岁以下的宝宝的需求应该得到及时满足,在他们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放任孩子哭泣的粗暴训练方式是在伤害重要的情感连接。
“延迟满足”分情况
对于孩子吃、喝、拉、撒、睡得基本生理绝不是训练延迟满足的好时机,在这方面的故意拖延说得严重些就算虐待了,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真正适用“延迟满足”的还是玩具、零食、电子媒体等非生理基本需求的情况。当然这些情况也不都需要“延迟满足”,当孩子提出合理的需求,应该给予适当满足,在极度渴望面前自控力是很无力的,除非是吸毒、伤人等底线问题,像吃糖这种小事,孩子吃过了也不会那么心心念念,不要因为严控而把“喜欢”变成“极度渴望”。
“延迟满足”要内化
部分家长可能过于在意"延迟满足”的表象,不分情况地一味拖延,当孩子得到第二颗棉花糖时就有可能触底反弹,“延迟满足”可能只是延迟了一件事情,却对孩子自控力的提升毫无帮助,引导更为主动的“延迟满足”才更有价值。
自控力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认知,提高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在当今社会是比智力更为重要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实,自控力来自大脑前额叶皮质,由人大脑中的生物能量决定,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能力,虽然天生有强弱,但是它是可塑的,可获得、可教育、可学习的认知型技能。
信任的环境
2012年,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重做了棉花糖实验,但在实验前,将孩子分成两组,成人对其中一组孩子兑现承诺,对另一组孩子没有兑现,之后再重复棉花糖实验,结果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是另一组的4倍,可见对环境的信任是影响自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总是随便承诺却不兑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自我控制是毫无价值的。
跟孩子说“下次买”只是延迟手段,但不是取消,如果我们无法做到,不要用这种方式转移注意力,因为在这方面孩子的记忆力往往十分惊人。
循序渐进
对孩子的自控力训练不可能苛求一步到位,只要不停地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就能走到终点,自控力就在于这点点滴滴的坚持,对于孩子的等待时间,应该逐步延长,不要让他们觉得很困难而丧失坚持下去的信心。
玩游戏和短暂等待训练
所有孩子都喜欢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自控力是最容易被接纳的,比较常用的游戏比如“木头人”看谁能忍住不动,“躲猫猫”看谁能沉住气。
平时多创造孩子等待的时机,“这个问题你能不能再想3分钟?”、“妈妈还要忙,能不能等我4分钟?”......这类训练不但是针对自控力,也是要让宝宝学会与人相处过程中的需要耐心和体谅,他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接纳共情,减少压力
要接纳孩子的原始欲望,理解他们还无法自我控制的现状,静下心来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内心的渴望,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控不是反抗自己的欲望,而是善于利用转化自己的欲望,于大人也是如此。实验研究表明,压力对长官理性思考和自制力的大脑前额皮层的伤害较其他大脑部分更严重,给予一个更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发挥自控力。
转移注意力
在孩子自我控制的等待时间,避免孩子去接触或者联想诱惑,也不要去强调等待,最好不要让孩子“干等”,找点事情帮他们转移注意力,陪玩或者给他们布置一些简单的小任务,还可以让宝宝回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沉浸于负面情绪的孩子往往倾向于立刻满足自己的欲望。
找到孩子的兴趣
对于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有超乎平常的自控力,对于喜欢的兴趣班可以风雨无阻地坚持去上课,当孩子的内心有强烈的渴望时,他们的内驱力会强化巩固自控能力,但是如果逼迫他们去做极度反感的事情,就是在损耗他们的自控力,美国心理学会就指出,自控力对个体来说是有限的、会被损耗的资源,我们在对抗诱惑时,也在损耗着自控力。
制定规则
不能依据我们的喜好临时决定孩子能不能买零食、玩具或者看电视,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买零食、玩具有限额,看电视也有规定时间,说好的规则就要一致执行,变来变去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
之所以要强调和孩子一起制定就是在有规则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尊重,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更能自觉去遵守,强势的被动控制,更容易养出一个逆来顺受的“乖”孩子。
训练条件反射
制定“if -then”的心理联结,"如果...那么就...",平时就训练孩子形成这种条件反射,如果闹钟响了,那么我就起床,如果时间到了,我就关掉电视...这种反复训练有利于形成肌肉惯性,强化自控力。
假想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如果问孩子,“你会选择吃掉这个棉花糖还是等一会吃两个棉花糖?”,更多孩子会倾向于吃掉第一个,如果问“努力的好孩子,会选择吃掉这个棉花糖还是等一会吃两个棉花糖?”,他们则更有可能选择后者,因为替别人做等待的决定更容易些,而孩子们也都想证明自己是努力的好孩子。
旺妞
自控力确实是非常关键的能力,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家长自身,坚持写公众号也是有很多诱惑干扰的,“多睡一会儿”、“多刷会儿剧”都是我的阻碍,好在我自控得还比较快乐。分享给大家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一书中的几句话“我们需要允许自己去做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远离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的压力根源。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我们需要原谅曾经的失败,不要把它们作为屈服或放弃的借口。想要增强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击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