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路上,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理念往往非常重视,却容易忽略生活本身之中,值得反思的一些细节观念。尤其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想法和做法。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这本书,通过书名向我们吐露了蔡颖卿的育儿理念。书中洪兰与蔡颖卿对父母、老师关注的27个典型问题进行了对谈交流。
洪兰为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超过五十本书,并且出版多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
蔡颖卿是一位台湾妈妈,拥有策划师、作家、餐厅经营者等等身份,在家庭养育、美育教养方面出版了十余本书籍,均成为时下畅销书籍。
在他们的爱与智慧的对谈中,展现了自然、温和的教养理念,不仅给予孩子真挚美好的关爱,更能给予母亲自身,以及家庭,更多的平和、理性。
这本书是本月果妈即将为你解读的书籍,接下来,抢先和你分享这本书中触动最深的3点。
1、培养自己比培养孩子重要
蔡颖卿说:“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呢?书中跟我们分享了3个培养方法。
培养自己为工作奋斗的态度
工作还是孩子,往往成为职场妈妈站在天平两端徘徊的重心。其实我们不必把工作和育儿截然而分,可以找寻或创造二者并行的机会。
蔡颖卿说到:我也常常要利用孩子做功课的时间忙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会把工作移到跟孩子同在一起的空间去做。
我不是监督,而是希望各自努力的目标下,也能达到共同奋斗的气氛。当我们一起工作时,如果有人离开桌前去休息一下,也会体贴地想到要帮其他人把杯中的水添满,默默地表达关怀。
这些用来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并没有阻碍我完成自己的工作,但也同时达成我照顾孩子的任务。
培养自己对孩子“适度的爱”
父母往往认为,一个比较聪明或能干的孩子如果自私一点,也是情有可原,慢慢地就培养出孩子更自我中心的性格,对资源的分配没有同理心,养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书中引用法国散文家蒙田曾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儿童犹如我们的胃,不用过度吸养。”
我想他指的是,无论食物或爱都一样,不可过度。
培养自己和孩子保持“视线一致”
做个好父母,请记得一定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从他的角度看出去,オ会明了他为什么有这个反应。
有时孩子个头矮,看不见柜子顶上的东西,他说没有时,不要骂他:“瞎子,明明有,为什么看不见。”
孩子做错事,他会接受惩罚,他不接受的是冤枉,两岁半的孩子受了冤枉,就会哭个不停了。
培养自己注意言语用词
现在的大人,为了对孩子表示亲切而忘了语言的身教。经常是用语轻佻,有失辈分伦理,这种示范所带给孩子的影响快速而深刻,让人十分担心。
语言教育是多方面素养的集合,有时用词虽无错误,但气氛或角度不对,传达的讯息也跟着失真。
孩子唯有从优良正确的话语中才能涵养出真心诚意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每一个教育与社会的现场,都灌输给孩子营养。
2、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教养不是背诵书籍、不是套用理念,更不是用来说服教育其他家长,而是自己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真实而美好的自己,以及真实而美好的感情。
而这些真实,往往隐藏在容易忽视的细节里。
父母的爱,是没有任何手机可以取代的
在对待家长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上,蔡颖卿提出她的观察和警觉,很多家长把时间投入在手机上,有时就是几分钟便会出现安全事故,让人非常痛心。
蔡颖卿看到,一些妈妈宁愿意看自己贴在网络上的孩子照片,也不愿意转头去看看就坐在身边的孩子。
她说,我在路上也看过孩子跌倒时,父母亲不是去看看他们有没受伤,而是先拿出手机拍照。
外出用餐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上菜了,父母先拍一张料理的照片,接着再拍一张孩子摆姿势跟美食的合影,然后父母开始滑动手机,忙着散播他们如何与孩子欢聚的情景。
而实际上是,全家都没有定下心来好好享受一餐。
教育孩子要看清场合与情绪
年龄太小的孩子被紧张与挫折袭击时,应付的方法不是哭就是闹。在蔡颖卿的做法中,她更在意他们的不安,先带离使她挫折的工作,转入另一个有具体作为的现场,孩子通常就会缓和些。
蔡颖卿说:我想营造一种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困难可以被了解的气氛。
她也提醒到:我经常看到大人坚持要在当下讨论孩子的问题,比如一定要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却不考虑儿童的表达力够不够。如果先把他们从情绪中引领出来,就有机会建立新的心情来应付困难。
不靠外力来读书
很多家长不断吐槽陪娃写作业备受折磨,而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和孩子都没有获得读书的乐趣。
读书最好不要靠外力来使自己清醒、其实、做任何事都尽量不要靠外力、要反求诸己、因为只有靠自己オ是最有效的。
在没有红牛也喝不起咖啡和茶叶的时代,很多人也念出头了,所以父母亲看到孩子萎靡不振时,不要先想给他喝什么,而是要想如何使他自己精神好起来。千万不要养成孩子依赖外力的习慣、人只有依赖自己才能永不匮乏。
形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礼貌待人不是不尊重孩子自由的天性,而是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书上写道,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随意一点,但是在外面一定要庄重,不然人家会以为你的孩子没有家教。
但是不管在家或在外,核心的礼貌并不因此而有所不同,因为它是一种“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那种礼貌就是虚伪。
其实,越是亲近的人,礼貌才更重要,因为维持一份关系最重要的是“敬”,没有尊敬,关系不会长久,对父母更要敬,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
3、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育儿的过程,不是父母的被动输出,更不能当作是父母的精力、经济上的掏空,而是亲子双方感情的相互补给。
蔡颖卿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不只是她和两个女儿的生活细节,还多次谈到她的父母给予她的教育,这为她形成自然、温和的教养方式提供了温润的沃土,也是她所看重的家庭氛围。
和孩子一起创造平等、现实的家庭环境
关于适度的保护,父母不用过多的创造呵护孩子的氛围。
父母想要家庭有好的气氛与互动的情怀,一定要让孩子谨守分际地只获得应得的保护、关心与物质,也要维持不同辈分应对进退的礼貌。
因为一走出家庭这个小世界,自我中心的孩子生活起来只会感到不被关注、不受捧,绝不会拥有父母想给的快乐与轻松。
父母与子女间应有双向的尊重
书上写道:只有尊重,才能提供不疏远但不冒犯的安全感。人只有在安全的环境,学习才会产生兴趣。人也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长大,身心才会平衡发展。
所以,父母无须任意贬低、批评孩子,老师也要时时检讨是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有差别心。
蔡颖卿和洪兰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教养在生活中自然的呈现。如果我们都能好好培养自己,进而好好培养孩子成长,那么家庭的爱便会自然的延续,智慧也会在一代一代的生命中沉淀、累积。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我是育儿达人果妈,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