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抱我!”
如果这句话的重复率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为什么孩子那么需要抱?
从早到晚,宝宝都要抱抱,比如起床要抱抱,哭了要抱抱,生病了也要抱抱......但有妈妈就很纠结,是抱还是不抱呢?
很多家长都听过“哭声免疫法”,意思就是孩子哭不要马上抱,要让他哭到不哭了,最终睡着了,孩子才会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就会哭的越来越少,然后越来越好带。
于是,宝宝哭得声嘶力竭,妈妈狠心不管不问,最后孩子累得睡着了,眼角还带着泪水……
多么教人心疼的画面啊!奉劝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的哭声,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的哭声,尤其是满周岁以前的婴儿。
你想想,这么小的孩子,他不会说话,你叫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呢?除了哭以外,他什么也不会呀!
有关孩子哭要不要回应的问题,马伊琍曾经在微博上发过好几次长图文,其中一次是说育婴室的问题,一次是讲后悔对大女儿用了“哭声免疫法”。这篇文章中,她反思了自己如何盲目追捧育儿理念,最终导致孩子安全感建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状况:
“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
“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在对大女儿的教育上,马伊琍一直崇尚当时专家说的独立教育,因而特别严苛,狠心和大女儿分床睡,稍微做错什么就责骂,在这种强硬教育下,孩子慢慢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变得懦弱,甚至不会说“ 不”。
马伊琍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对大女儿进行鼓励、关爱,才弥补了当年的错误。
面对小女儿这个全新的生命,她不再像当初一样盲从所谓专家,而是在自己的经验下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学会去体会孩子感受,及时给予情感回应。
宝宝为什么总是喜欢抱抱?
因为父母与孩子肢体的接触,远胜于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
拥抱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从孩子发展的过程上看,拥抱,身体的接触,是孩子形成依恋的重要途径,包括平时的拥抱、哺乳时的拥抱等,这种拥抱对于孩子形成亲子关系里的安全依恋、平息焦虑、增加情感啊,提高认知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身体接触,对于亲子关系的形成、对于孩子心理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基尔斯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找来两组孤儿,一组找人来做他们的母亲,与他们交流对话拥抱,另外一组只供给食物、水、衣服等必备生活用品。
20年后跟踪这些孤儿发现,前一组智力发展良好,大都结婚,能够自食其力。
后一组恰恰相反,生存质量很一般,有很多人患病,有些人甚至没能存活下来。
斯基尔斯通过这个实验告诉人们:拥抱和爱等身体接触,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给孩子再多的拥抱也不会宠坏孩子!
2010年,美国杜克医学院曾经有过一项相关的研究结论。他们长期追踪500个小婴儿和孩子,观察父母拥抱孩子的频率,然后分为3个等级:
10%的父母很少拥抱孩子;
85%的父母有时拥抱孩子;
而只有6%的父母经常拥抱孩子。
30年后,研究人员重新评估那些孩子的心理状况,发现那些被经常拥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成年后情绪稳定、较少出现焦虑,幸福感也较高。
后来研究人员找到根源:被拥抱时,孩子大脑分泌“催产素”,孩子感觉到被信任和被支持;孩子经常被拥抱,内心的安全感系数也较高。
所以,父母无需担忧过多的拥抱会宠坏孩子。
妈妈的抱抱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心理需求。
宝宝年纪尚小,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恐惧,妈妈温暖的拥抱会让宝宝获得更多的心理安慰,内心安全感更充足,小时候被妈妈抱抱比较多的宝宝长大后会比较自信,正能量比较多,另外,宝宝在和妈妈抱抱的时候,身体会释放名为内啡肽的激素,能够让宝宝的身体更健康,发育更好。
其实,无论孩子长得多大,父母的拥抱都会给孩子无限的能量,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父母的一个拥抱足以给孩子内心足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