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课总迟到10分钟的男孩,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作者:尹建莉父母学堂 09-22阅读:464次

壹姐说

我经常被一些自称不懂教育的父母感动,比如本文开头那个例子中的妈妈。要说育儿理论,能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哪一个不能说出几条来?可是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像那个妈妈一样,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愉快地和孩子一起商量对策,找到对每个人都有利的解决方案吗?艰苦的客观条件最容易成为教育缺失的借口,文中的妈妈有强大的理由选择这个借口,但她没有。愿育儿理念的学习让我们懂得表达爱、成为爱,而不是教我们用“正确的”技巧对付孩子。

壹姐: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辅导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君君朗读音频

音乐:Read with Jazz-Think It Over 澄海伯伯-上海人正确的打开方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发现,有一些父母,他们没有学习过什么育儿知识,也不知道那么多方法和技巧,但是他们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爱,是那么天然,那么不着痕迹。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教师记录,这个记录里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做记录的这位老师在一所贫困山区的小学支教,带那里的孩子一起做手工、绘画、游戏等等。这位老师的课是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半小时开始,来上课的是四五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一段时间之后,这位老师发现,有一个名叫小石的男孩,每次上课都会迟到十分钟。

老师觉得很奇怪,这个课程是自愿参加的,如果不喜欢,可以不来。可是为什么这个孩子报了名却每次都要迟到呢?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在每次上课之前,站在走廊上观察小石的活动,他想看看,放学之后小石在干什么。

他发现,放学后小石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走来走去,一会儿在墙上蹭蹭,一会儿在窗户上抠抠,显得有些焦急。大概二十分钟之后,从教室里面会出来一个小女孩。小石一把拉起这个小女孩就往学校外面跑,二十分钟之后,他会回来。也就是说,当小石和小女孩离开学校的时候,离手工课开始只有十分钟了,而小石会离开二十分钟,所以他每次都要迟到十分钟。

老师发现了这个现象,但他并没有去直接问孩子,而是去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他了解到,这个小女孩是小石的妹妹,每天放学后,小石要先把妹妹送回家,才能赶回来上手工课。而从学校到小石家往返需要二十分钟。

可是老师还是有疑惑,放学之后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为什么不能一放学就把妹妹送回家呢?通过进一步走访,老师了解到,小石家没有电,而他居住的地方采光不好,妹妹回家后写作业不方便,所以小石要先等妹妹在学校把作业完成,才能送她回家。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这位老师在下一次的课上,对小石表达了自己的肯定和欣赏。他说:“我知道你每次都要先把妹妹送回家,才能来上课,所以才会迟到。但即便如此,你还是会坚持来上课,我每次看到你来,都会觉得很开心。”

小石听了以后,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小声说:“老师,明天我还是会迟到的。”老师说:“没关系,我会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等你来了之后,我再分组做练习。”

但是第二天,小石没有迟到。后面连续好多天,他都没有迟到。老师觉得很吃惊,于是就去问他:“我发现你最近一直都没有迟到,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小石听了之后很开心,他把脸扬得高高的,笑着说:“我告诉妈妈,我很喜欢这门课,我再也不想迟到了。于是妈妈把我和妹妹叫过来,我们一起想了一个办法。放学之后,我会先把妹妹送到离学校最近的同学家做作业,等我下课后,再去接她回家。”

当我在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小石脸上灿烂的笑容。很多时候,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和标准时,我们就会认为孩子有错,急着要纠正,希望他能尽快改变,变成符合我们要求的好孩子。而我们先入为主的判断,会迷惑大脑,遮蔽双眼,看不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是关注孩子的行为问题,还是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会决定我们采用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自己:“这个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呢?”而不是考虑:“我要怎样做才能让他表现好?”

但这个故事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他们最后用了一个完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满足了各方的需求。而是这里面所有的人,他们并没有学习过什么高深的育儿方法和技巧,然而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爱,深深地触动了我。

当老师发现一个孩子每次上课都迟到的时候,他并没有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去批评、惩罚或要求孩子,而是深信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他愿意带着好奇去探究这个原因,并给予帮助。这是一个老师对于自己学生的爱与职守。而小石,他在走廊上焦急地等待妹妹,却从不催促,更不推托,这是一个哥哥对妹妹的爱与责任。

同样,当小石对妈妈说他再也不想迟到的时候,妈妈并没有指责他不懂事、不知道体恤家庭,而是把儿子和女儿叫到一起,共同来想解决办法。这是一个妈妈,在艰难的生活环境里,依然给到两个孩子充分的爱与关怀。而最小的妹妹,她宁愿去不认识的同学家里做作业,也希望哥哥上课能够不再迟到,这是一个妹妹对哥哥的爱与支持。

这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于爱。我们为什么想要学习育儿的理念,我们为什么想要改变沟通的方式,都是因为我们想要表达爱,我们想要成为爱。因为爱,就是一切的基础。

然而现在的父母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到处学习各种方法和技巧,只要看到孩子进套了,就开始按图索骥,见招拆招。可是孩子压根就不会按照书上写的那样出招,这时候父母们就傻眼了,心想这熊孩子怎么不按牌理出牌啊,于是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经常如此,挫败感就会越来越强,总是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倾听失败啊,是不是又发错了我信息啊,孩子说了这一句,我下一句要怎么接啊。

很多妈妈们热衷于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但越学习就越焦虑:“呀,这里我又做错了。啊,那个关键期我又没抓住。”其实这样是错把方法当成了目的。我们学习各种方法和理论,是为了获得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为了把所有的技巧都使用正确。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正确的妈妈,你会想方设法消灭掉所有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就会被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你就会想要去纠正,想要去改变。而一旦你只为追求正确,那就只能看见方法和技巧,看不见真正的孩子。技巧总有用完的一天,到最后你会无奈地发现,你的育儿方法越“正确”,你的亲子关系越糟糕。

孩子所感受的,是父母的内在状态。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父母,他需要的是真实。当我们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孩子身上,去倾听他的感受,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可现在,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总是会担心,我这样做,符不符合无条件养育啊?够不够一个好妈妈的标准啊?我接下来的话要怎么说啊?

这些担心,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恐惧。而当恐惧和担心占满了我们的内心时,我们就看不见眼前的孩子了,我们只是为了把技巧用对,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好妈妈的形象。然而在对孩子的养育中,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比采用所谓的“正确”技巧来得更为重要。

当我们倾听孩子的时候,就全心全意与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心猿意马地想:“我要怎么说,孩子才能不哭?”当我们发我信息的时候,就一心一意与自己在一起,而不必担心:“我表达之后,孩子不同意怎么办?”

不用担心后面会怎样,只要在那个当下,做你能做到的最好选择,尽最大能力内外一致地去真诚表达,不指责,不评判。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被满足,但不一定所有的需求都能同时得到满足。当你无法满足的时候,无论是调整接受,还是表达拒绝,你的出发点,你的态度,你的心,始终是最关键的。

成为父母后,我们急切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和成长,但我们不是去学习所有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而是学习如何去爱。所有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都是来帮助我们思考的,而不是捆绑束缚我们的。技巧和方法,带不来爱。只有心中有爱,才能通过恰当的方法表现出来。所有我们学习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内心深处的爱。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要掌握多少知识,运用多少技巧,学习各种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但其实养孩子,走心远远胜于用脑。沟通,是心灵与心灵的拥抱,不需要那么多“理论”和“知识”,只需要完全地敞开和接纳。就是生活中这样一点一滴的细节,滋养着我们,用心去感受,让我们内在丰盈,获得那一份宁静和快乐。

作者介绍

叶月幽,两个男孩的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模式认证治疗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认证讲师,著有《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微信公众平台:叶月幽,新浪微博:@叶月幽。

主播介绍

君君:全职妈妈,喜欢传统文化,在养育孩子、家庭教育、学习成长过程中愿和你一起精进。

尹建莉

中国图书市场畅销奇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连续9年全国家教图书第一,影响1000万中国家庭。出版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从“小”读到“大”》。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yinjianlifumuxu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