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句话最伤害孩子,尤其是第一句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9-24阅读:1844次

作者:胡小喵(富书签约作者)

《欲望山庄》中有句话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

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就像马歇尔·卢森堡说的: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一个家庭的语言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认为是随口而出的话没什么,可却不知道这些话会让孩子受到深深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一生。

他还是个孩子

看到一则新闻,明明可以道歉解决的事,最后却发生了命案,让人感慨不已。

8月23日,上海青浦一小区内,21岁大学生张某在小区内遛狗,但因为并没有拴绳,这条狗突然大叫了起来,惊吓到了女大学生小周。

小周被这条中型犬的突然凶狠狂吠吓坏了,于是指责狗主人张某为什么遛狗不拴绳子。

而张某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任何歉意,小周气不过 ,两人就发生了争执。

张某的母亲赶到后也加入了争吵,在争吵的过程中,张某的母亲还挥打小周。

后来小周的父亲赶到后,很快便与张某打了起来,但是小周的父亲身高只有160cm,而张某却有180cm;明显打不过张某。

小周本来想上前劝阻两人打架,却被张某的母亲纠缠住不得脱身。

最终,小周的父亲被张某打倒在地,胸部骨折,断裂的骨头对内脏造成了致命的伤害,送医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事发之后,张某已被警方拘留,张某的奶奶整日以泪洗面,哭诉自己孙子的不幸;称张某只不过还是个孩子,做出这样的事情不懂事。

当时如果张某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道歉,后来就不会有这场悲剧。

他很小在去超市乱拿东西,你说“他还是个孩子,拿点没事”,长大后就有可能偷盗。

小时候他不尊重女性,乱摸女性,你说“他还是个孩子,懂什么”,以后他就有可能性侵。

如果每次做错事,都以“他还是个孩子”来逃脱责任,那么他就学不会承担。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认为理所当然,大惊小怪。

作为父母不教育他,以后自然也会有人替你教育他。

不要让“他还小”成为孩子犯错的借口,从小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知道犯错就应承担责任。

再不听话我就

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再不听话,我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再不听话,我就。

其实这些恐吓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会让孩子恐惧,害怕,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

小侄女来我家,可是一进我们大院大门就不敢走,因为门口站岗的是戴军帽的。

因为院里随处都见当兵的,而她总是感觉很害怕,不敢靠近,甚至当我先生穿上军装她都害怕,总认为会把她抓走。

原来因为她一哭闹、不听话的时候,家里人就会说:“再不听话,你看那些戴帽子的警察就会把你抓走。”

从那在她心里就认为警察并不是好人,而是坏人,所以她看到他们会害怕、恐惧。

就像宁波一名4岁的小女孩独自出门找妈妈迷了路,好心路人报警后,小女孩面对前来帮忙的警察又哭又叫,大喊“警察叔叔不要抓我”。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警察的作用比大灰狼还管用,一提他们立马就变得很乖。可是当危险出现时,他们不敢向警察求助,很可能就错过获救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其他威胁恐吓的话,认为没什么,但对于孩子的认知来说这就是事实,他们从内心里会害怕,会想办法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变的会小心翼翼。

可是这样长大孩子会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容易讨好别人,也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而这种伤害还会继续传递,等他们为人父母,面对孩子时,还总会无意识地脱口而出这些恐吓的话。

爱孩子,不是以听话为标准,而是走进孩子内心,接纳他们,你才会发现孩子原来是如此的美好,他们是如此的爱你。

你不行

有次滴滴拼车,上来一个小胖学生,对他奶奶说:“奶奶,我爸妈总说我是笨蛋,看来我还真是笨蛋,考试都没考好。”

带孩子经常去游乐场玩时,经常会听见一句话:“你不行,咱玩别的吧。”

如果见到人孩子不打招呼,家人就连忙说:“这孩子害羞,见人都不打招呼。”

如果孩子看到小虫子或别的东西害怕时,家人就会说:“这孩子胆子太小了,什么都害怕。”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标签效应”,也称其为“暗示效应”,是指: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其实在面对孩子时,父母可能无意识的对着孩子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不行,她害羞,她胆小时,最后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父母所说的那种笨蛋、做事不行、害羞、胆小的孩子。

教育孩子应该还要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换句话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要记住其实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对孩子多说:“你可以,你没问题。”鼓励孩子多去尝试。

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最近我被先生批评了,因为我现在的口头禅变成:

“你看看安然姐姐多听话,你看看你这么调皮捣蛋。”

“你看看小花姐姐都会背诗唱儿歌了,再看看你咋还啥都不会。”

“你看看别的小朋友,再看看你。”

《少年说》里有一期,有个小女孩质问自己的妈妈:“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妈妈在台下振振有词道:“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头,要是不打击,就有点飘。”

小姑娘委屈得快要哭了:“我不适合激将法啊,你一直打击我,让我觉得自己很差,我很痛苦啊。”

然而,妈妈还是听不进去,坚持她的做法是对的。

父母真的很矛盾,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龙成凤

“你看看人家某某,再看看你。”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你能发现别人的孩子有那么多优点,而就是认识不到他身上的闪光点,他们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不好。

其实作为父母的希望孩子变得优秀,受人喜欢再正常不过,可是如果我们让他们学会和别人比较,对他们来说真的很受伤害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想让一个人生活悲惨,那么教会他比较就行。

我们认为比较会让孩子向别人好的地方学习,却不知道比较会让他们从内心抵触,更不愿意学习,反而还会越来越没自信,变得自卑,而且亲子关系也会陷入僵局。

我们还是应该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强化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知道父母的欣赏与喜欢,也让他们学会欣赏自己。

就像三毛所说: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要不是你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要不是你,我哪会这么丢人。

要不是你。

说真的,这句话我也说过,当我与先生吵架时,看着小小的女儿会说:“要不是你,我怎么可能和你爸结婚。”

“要不是你,我现在还单身逍遥着呢。”

虽然我是笑着对女儿说,她也可能听不懂,但当她能听明白的时候就会造成伤害。

很多夫妻一旦吵架或者感情不好,很容易就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你,我的生活怎么会这样,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就像每年高考完后离婚的很多,父母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在撑着婚姻,殊不知孩子更希望他们不是为了他不离婚,而希望他们早点离婚更好。

经常听见这些话的孩子会认为爸妈感情不好的罪魁祸首是自己,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还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是累赘是麻烦。

虽然我们说这些话是希望孩子明白我们对他的爱,对他的付出,可却不知道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对他们以后的婚姻、情感生活都会造成影响。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看到一句话:“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其实是殖民者的花言巧语。”深以为然。

父母往往借着“我为你好”的爱的外衣,来对孩子进行控制。

小到穿衣学习,大到结婚生子,父母一般都以“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干涉,让你听从他们的安排,可却忽略了你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孩子如果不听话,没按父母的要求做,就会被父母暴打一顿,还被教育说:“我打你是为了你好,要不我怎么不打别人。”

电影《小偷家族》里,信代告诉由里:

如果他们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骗你的。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打你的,而是会像我一样抱着你。

我一个好友结婚找了一个二婚男,她的父母开始也是各种不同意,还搞各种破坏希望他们分手,他们心中的固有认知就是:“夫妻还是原配好,”“再婚夫妻不同心”。

可后来他们还是接受了这段婚姻,因为他们看出自己女儿确实很爱他,也过得很幸福。

我想这才是“我真的为你好”,而不是一边说着“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一边实施着控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做事确实也是都想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了孩子好更多的应该以尊重为前提,认可他们,听从他们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将自己所自认为的“为你好”强加给孩子。

爱孩子不是给孩子最好的,而是给孩子最需要的,不要打着爱的幌子,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目的。

作者简介:胡小喵,富书签约作者,心理咨询师,家有二宝,致力于儿童营养与心理教育,但愿每个人都能幸福一生,微博请联系@笑笑葫芦娃。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