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普及,妈妈群里关于“是否要二胎”的讨论越来越多。
有个妈妈忧心忡忡地问:“我家孩子听说我们打算再要一个,反应很激烈,说如果真的有了弟弟或妹妹,他就把小宝宝扔掉。”
其他妈妈纷纷举手:“我们家也是!”
这种“童言无忌”也许并不只是赌气。
社会新闻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面临“争宠”的二胎同胞,或是离家出走、或是痛下狠手的真实案例并不鲜见。孩子是真实而残酷的,他们不懂得掩饰及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焦虑情绪的产生,正是源于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他假定,当个体接收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等名词。
而《口袋狗》系列,正是缓解焦虑、提升安全感的绝佳工具。
口袋先生有一件很大很大的外套。外套上有两个很大很大的口袋,装着两只很小很小的小狗,一只叫皮皮,一只叫波波。无论冬夏,他们形影不离。正如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孩子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然而有一天,这种无间感出现了裂痕。皮皮安身的口袋破了个洞!可是皮皮无法跟自己的监护人口袋先生顺畅交流,毕竟它只会汪汪叫,一如只会哇哇哭的婴儿。于是它开始焦虑,他害怕自己像同伴波波说的那样,“从口袋里掉出来,撞到地面,磕痛脑袋,然后会走丢回不来”。在口袋先生对皮皮的焦虑一无所知、且无法顺畅沟通的情况下,皮皮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被带到超市,“从口袋先生的口袋里掉了出来,撞到地面,磕痛了脑袋”!和之前预设的悲惨场景一模一样!
但接下来的事情并不像皮皮的噩梦那样可怕。它先后遇到了三个不同的人,坐上了不同的车,接收到了很多的善意。当然,皮皮坚定地要当口袋先生的口袋狗,他毅然决然地跳下车,徘徊在超市执意寻找他的口袋先生。而口袋先生与他的同伴波波同样不离不弃,一直在寻找它,他们终于重逢了!皮皮又快乐地变回了“口袋先生的口袋狗”。书中还交代了后话:口袋先生终于明白前段时间皮皮的焦虑来自于哪里,他妥善地修补好了口袋上的破洞,也修补好了皮皮缺失的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把孩子完全屏蔽在危险之外,
而是给他直面危机的勇气及解决危机的方案。
在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在皮皮从口袋掉落地面以后他的情绪变化。伊紧紧地抓着我的手,眉头紧皱,随着皮皮一起焦虑、彷徨。而最后,更有被找回的快乐、安心。我趁机进行安全教育:“要是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不要害怕,站在原地等候,爸爸妈妈很快就会找到你的对不对!”他大声道:“对!还可以找警察叔叔!”我奖励地拍拍他的头:“真是个勇敢的宝宝!”
在《口袋狗与流浪猫》里,家中来了一个新成员,一只可怜又可爱的流浪猫。口袋先生同情它的遭遇,对小猫咪呵护备至。起初皮皮和波波对它亦十分友好,甚至分享给它自己最爱的咬胶和抱毯。但渐渐地他们发现口袋先生只和小猫咪玩耍,已经顾不上他们俩了!焦虑由此而生,他们开始对流浪猫产生敌视。是不是和二胎家庭的情况很像?新生儿总是弱小而又惹人怜爱的,而父母在照顾小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老大的感受,老大发现以前总是围着自己打转的父母只关注小弟弟了,自己失宠了!
幸而,口袋先生很快发现了这种紧张氛围。他对口袋狗们表达了对他们的爱,而对流浪猫的额外关照只是因为它更需要照顾。皮皮和波波释然了,他们坦然接纳了新的伙伴,家庭恢复了和谐。这个故事对于家长更有教育意义: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抚慰他们的失落,勇敢表达自己的爱,不要弄丢孩子的安全感。
《口袋狗去度假》则是一个进阶的故事了。口袋先生的外套被海浪冲走了,遍寻未果后,他选择了放弃。而勇敢的口袋狗们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找回了外套!和孩子读到这里,我们一起为皮皮和波波鼓起了掌。这也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亲子模式:孩子不为大人的情绪所影响,而是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担当。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当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爱的哺育,他就能自信、快乐地成长,也能给家长爱的回馈。
书名:《口袋狗系列》
(《口袋狗》《口袋狗去度假》《口袋狗和流浪猫》)
作者:【澳】玛格丽特·怀德著【澳】
斯蒂芬·迈克尔·金绘周悬译
出品:郑州大学出版社|青豆书坊
适读年龄:3-6岁 亲子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