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对孩子伤害最深,很多妈妈都忽略了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9-29阅读:638次

作者:歆小迪(富书签约作者)

《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在吃饭时,胡可的儿子小鱼儿一心惦记着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很不高兴,他不想等,要发脾气。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温和而坚定地说:

我知道你很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这个时候,胡可没有立刻满足孩子要求,而是耐心和儿子讲道理,并告诉儿子理解他想玩的心情,可是这需要等待。

在她的劝说下,儿子理解了妈妈的意思,愿意等到吃完饭再玩玩具。

胡可这时候让孩子等一等的做法很明智,不像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哭闹,总是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来迎合孩子的意愿,从而造成一个结果,孩子越来越等不了。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对孩子的父母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

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给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

长此以往,孩子变得没有一点耐性,只知道自己的需要,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样无规则无限制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并把和父母打交道的模式带到了新环境,结果出现了许多的适应不良。

五一假期,我与同事一起带好孩子出去玩。

在游乐场里,小朋友排队玩小火车,大家都有序的排着队等着轮到自己,唯独同事的儿子却不愿意等,哭闹着要先玩,同事看着大哭不止的儿子,很是无奈。

我正想各种办法哄孩子开心时,同事的做法让我大跌眼镜。

一向要面子很少求人的她,却赔着笑脸求前面家长和换一下位置,好让自己儿子进入下一组先玩。

事后得知,同事这个儿子是她千辛万苦通过试管婴儿生下的,是家里的“宝贝疙瘩”。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都围着他一个人转,要什么给什么,就差给他摘天上的月亮了。

小家伙脾气很大,想要什么就得立刻送到眼前,一刻也不能耽误,不然就大哭不闹。

有天晚上,听到电视上播放果冻的广告,非要吃果冻,不买就不睡觉。最后,还是孩子获得了胜利。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他,可不能苦了孩子。

殊不知,这种爱可能会害了宝宝。

家长的“百依百顺”、“随叫随到”,让孩子形成自私、蛮横、跋扈的个性。

孩子一想要,父母马上如同变戏法般的出现在眼前,确实立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同时却剥夺孩子“等待”的机会。

结果,孩子不仅没有变得更加贴心,反而越来越没了耐心,凡事图快,图一时的爽。

对于孩子来说,“等待”其实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也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满足,而要让孩子学会节制和延迟满足,否则孩子根本不知道“得不到”是什么感觉,更不知道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

心理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结果发现即可满足和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差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那些抵制住了诱惑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做事更有效率,并且能够克服困难。

而那些马上就把软糖吃掉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加混乱,性格更加固执,也更加优柔寡断。

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当事情的进展和他们期望的不一样时,他们很容易恼怒,而且一旦面临困难就很容易放弃。

懂得克制冲动、延迟对冲动的满足,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享受,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商不是决定因素,自我控制力才是,因为智商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自我控制能力,就算是最聪明的孩子也需要遵守规则,才能适应社会,有所发展。

所幸,延迟满足是后天可以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在先吃好苹果还是坏苹果中找到平衡。

儿子小的时候,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必须马上就做,否则他就会一直闹,直到答应他的要求为止,我觉得这个习惯很不好,所以帮他改正。

有一次,我在厨房里烤面包。儿子闻到香味儿后,立刻跑到厨房对我说:“妈妈,我要吃面包!”“你等一会儿,面包还没有烤好呢。”

“我不要等,我现在就想吃”,儿子没耐心的说。

“宝贝,面包没有烤好是不能吃的,如果你实在饿了,就去吃点饼干吧。”

“不,我就要吃面包。”为了让儿子学会等待,我让他帮我准备下一个面包的材料。

过了5分钟面包烤好了,我取出了面包,让儿子再等等吃,现在太烫了。

可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说:“我不怕烫,我想现在就吃。”

说着迫不及待的伸手就拿,结果被烫了一下,才老实了。

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以便让他们变得有耐性,这对他们成长有好处。

我们之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耐心,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听他的安排。

即使父母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想办法让他明白这个道理,这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

还有一次,孩子在我工作时对我说:“妈妈带我去公园里玩吧。”

那时候我正在写一个邮件,就对她说: “妈妈写完这封邮件就带你出去玩,你再等一下好吗?”

“不好,我就要现在去。”儿子又任性起来。

“宝贝,这是一封很重要的邮件,妈妈必须写完它才能带你出去玩。”

过了10分钟,儿子又跑来问我:“妈妈可以出发了吗?”

“再等一下,马上就好。”我回答他。

孩子不高兴了,噘着嘴走了。

等我忙完了去叫儿子:“我们现在可以去公园啦,妈妈的工作做完啦。”

可儿子模仿我的口气说:“再等一下吧,我想把这个城堡搭完再走。”

时间不早了,我想想早点出去,可是这时候孩子却开始摆架子了,我只好在客厅等孩子搭完城堡才一起出门。

很多时候,大人总是让孩子等自己,可是自己却不能等孩子,出门之前当然会对孩子说“快一点”、“怎么这么慢”之类的话。

其实,父母这种行为很可能让孩子养成做事情匆匆忙忙的习惯,长此以往,孩子什么事情都没有章法可言,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把事情做好。

父母从小给孩子优先权,让孩子养成“我先”的习惯,孩子自然不懂得尊敬长辈礼让别人,长大了还可能因为不懂得“等待”变成熊大人。

因此,对孩子百依百顺,就无异于在爱的名义下,做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孩子想要什么就买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都给予满足,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是可悲的。

因为到了外面没有人会顺着他,而孩子被人宠被人顺的习惯已难以改变,因此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会很痛苦。

所以不要再把你对孩子的百依百顺当作疼爱,不要再把无节制的满足当作孩子成长的必须。

及早让孩子明白,他并不是唯一的,他更不是世界的中心,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才是一生幸福的基础。

作者简介:歆小迪,富书签约作者,一个醒的早起的晚的80后工科硕士,目前供职于国内大型企业,爱读书,好独处,白天职场晚上写作,专写温暖治愈系的正能量文字,简书@歆小迪。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 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