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来,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对孩子倾注所有,源于中国特有的家庭伦理关系、独生子女的角色和亲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但万事都要有个度,太过溺爱就走向极端了。父母的过度“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补偿心理,是家长的自我安慰。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这无异于亲手开掘了温柔的陷阱,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怎样避免拼“富”现象出现,更好地提升爱的质量呢?我觉得需要送给这样的家庭一把尺子”。
一是丈量自身的条件,正确面对。面对家庭环境和孩子,家长不要自我催眠,要学会面对且接受,正视且放下。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助任何人撑过一生。为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能够正视自己真实的条件。家长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更有威信。
另外,家长要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保持清醒:家境不好,孩子,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家长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其给孩子充实的物质生活,不如教会孩子责任、感恩和教养。心理学家弗洛姆通过研究,把爱的表现形态概括为三个层面,那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关心是爱的最基本层面,每一位父母都有关心孩子的本性,但是,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爱的深度却是不一样的。物质生活是初级层面,精神生活才是高级层面。只有家长意识到真正的爱,本质在于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才会做好孩子正确的引路人,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自我。
二是丈量孩子的程度,重新定位。面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家长不要姑息。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看到自己孩子的好,其实是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都知道,揭伤疤是个痛苦的过程,然而伤痛不治就是埋藏祸根。
我国古代思想家颜之推说过:“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不论在饮食住行,还是其他方面,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足,就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孩子亡羊补牢,不断强大自身。
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总是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于是,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从而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无人、为所欲为。
事实上,爱孩子并不是仅仅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这种爱实际上是不理智的爱。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予以拒绝,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做事需要规则,并非可以随心所欲。我们当父母的,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把爱藏在心里,而不是把爱挂在口头,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地成长。
真正的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是文化的传承,是品德的修炼。
总之,凡事都有一定尺度,家长爱子女也是一样,应该讲究节制,应该多几分理智,应该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远一点,想得再深一点,这才是家长教育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愿天下为人父母者,都坚信父母比学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
作者:程巧丽(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