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本地某论坛上有妈妈发帖求助:
家有上初中的男孩,现在脾气越来越倔,三天两头和我冲突。让他去补习班也不肯去,平时也很懒,怪我从前对他太宠爱,也怪城市的生活太惬意。
想要找个周边山区让孩子锻炼一下吃吃苦,让他知道日子不容易过。
“这孩子就是没吃过苦,吃点苦就懂事了”,这样的论调,还真不少见。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女孩从3岁起跟着父母做背包客。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吃野菜、睡帐篷;一天要走十几公里甚至三十公里。
孩子的脚磨出水泡、磨出了茧,爸爸虽然心疼却要她继续。
有记者问女孩,现在的生活和上幼儿园,更喜欢哪个?女孩选了后者。爸爸说:“她现在觉得上幼儿园好玩,但锻炼体质、培养吃苦能力,对她来说更有用。”
就算是家里平时宠娃宠上天的长辈,真碰到孩子不配合、不听话,也会脱口而出“你啊就是没吃过苦!”。
吃苦是“万能”的教育、什么锅甩到“没吃过苦”上都能解决……
老妈子就忍不住想怼了:你们对教育到底是有什么误解啊?!
1
为什么我们还在相信吃苦教育?
中国青年报之前做过调查:81.8%受访者赞同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65.7%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奉行吃苦教育的家长里,还有个更著名的:乐嘉。
去年乐嘉带着女儿徒步穿越沙漠,孩子一天走了将近6万步路;后来他又自曝带孩子去挑战过更危险的地方,甚至碰到过狼。
对舆论风暴,乐嘉不为所动,甚至还把女儿送去少林寺。
他的目的是:
这个说法其实也解答了开头的疑惑:为什么坚信吃苦教育有用的人,比例是压倒性的?
家长们轻易把孩子的所有问题归结在没吃过苦上,于是相信只要送去吃一顿苦,就能得到一个焕然一新的孩子。
▲乐嘉女儿在少林寺习武
就好像有个妈妈因为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就带着孩子去捡垃圾。当妈妈再问又饿又累的孩子想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想上学!”很多人就都觉得这法子真管用!
吃苦就像家长们想象中的一个神奇按钮,不管孩子的问题在哪:到底是特殊的叛逆期、还是亲子沟通不足,统统没关系,只要按下这个按钮,“啪”一声,奇迹发生了——你得到了一个懂事、听话、爱学习的好孩子。
可能吗?孩子又不是手机,有“恢复出厂设置”。要是吃苦真的管用,你怎么不用这种方法戒掉自己熬夜刷手机的毛病?
2
吃苦教育,孩子到底是改了还是怕了?
在之前柴静做的一档对网瘾学校的深度调查里,有这么一段视频:
一位十六七岁的叛逆少年被爸爸送去网瘾学校,刚进去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满不在乎的样子,可当他被带入网瘾治疗室被按着手脚电击之后,立刻变成了谦卑顺从的小绵羊,一遍遍地道歉,一遍遍地向父亲求和。
当看到从治疗室出来的儿子温顺得像换了一个人,父亲也非常激动。
你们说,这孩子是改了吗?并不是啊,他只是怕了。
为了不被电击,他愿意听话,这只是面对威胁的妥协。
▲柴静采访被“治疗”的孩子
指望送去吃苦就能有用的家长,和把孩子送去电击戒网瘾,在思考方式上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都是希望简单粗暴的“一招管用”。
可是,育儿从来都没有捷径。
企图用几天的生活困难和身体痛苦改变孩子,不也是一种威胁吗?我好吃好穿得把你养大,你不听话就会失去这一切,去农村吃糠咽菜吧。
这个时候“让孩子吃苦”,其实就变成了一种威胁——用身体的痛苦、心理的恐惧让他顺服听话。
3
你让孩子吃低级的苦
那他也只配得到低级的乐
对于那个发帖求助的妈妈,有个网友的评论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
这个妈妈应该反省自己,她儿子缺的不是吃苦教育,而是父母的尊重和学习的成就感。
吃苦和享乐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在哲学思辨的角度,它们是共生。这个意思是什么呢?
物质上的匮乏,只是低级的苦,如果你相信让孩子吃野菜、住山区是吃苦,那么相应的,什么是乐呢?无非是吃穿不愁、生活安逸。
你想让孩子珍惜的,只是现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有意义吗?
我们让孩子“吃苦”,到底是希望孩子学会什么?
是毅力、坚韧、遇到挫折不怕难的情绪稳定力……而这些,是要吃更高级的苦才能得到的。
不用刻意制造金钱上的缺失、物质上的匮乏,要让孩子得到吃苦的机会,实在太多了。
乔布斯女儿拿下马术比赛冠军,马伊琍大女儿是全国拉丁舞比赛冠军、刘国梁女儿得了世界高尔夫少年组冠军……单这些孩子们参加的比赛项目,哪一个不是要砸重金、甚至是富人才专属的“贵族教育”?
但,你能说他们在持续地训练中才能获得的这份成绩,中间就不用“吃苦”吗?
这让我想到,幼儿园要求小朋友学会拍皮球,年糕已经会拍了,却还是努力练习的时候,你能说他不是在吃苦吗?
毕竟,一个四岁的孩子能扛住动画片、玩具、游乐场的巨大诱惑,静下心来一遍遍练习枯燥的拍球,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样的苦为什么有意义?因为它是伴随着成就感的,是正向的循环:
越是极苦,就越能享受极乐。这乐趣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努力得到的认同,是有尊严的。
而想让孩子找到他愿意吃的苦,得到更高层次的乐,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认同和引导,这从来都不会有捷径。
人工智能时代了,大家该改改思路了。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