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被人欺?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这样的“善良”!

作者:大J小D在美国 11-01阅读:4030次

这是前几天收到的留言,引发了我自己周末的思考,今天就想把我的想法分享一下。

善良就是容易被欺负吗?

我的妈妈是个特别善良的人,从小到大,我见过太多太多她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方便他人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初对于善良的标准,估计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就是“隐忍”。

这个看法一直到我去国外留学后才得到改变,当时我的一个教授对我说,善良不只是对他人好,也要对自己好(Kindness is not just being nice to others but also being nice yourself)。

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也让我理解了从小到大一直有的疑问,就是周围大人都会说的,“你妈妈是好人,但是好人总会被欺负啊”。原来善良并不是一味的忍让,善良也是需要有底线的。

教孩子善的同时也要教底线

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很多人从小的教育盲区,我们总以为,好人就是懦弱的,其实这两点完全是不相关的。有理有据捍卫自己利益并不需要嗓门大,做好人也不意味着自己没有底线。归根到底,我们把过往经验里某一些极端例子变成了全部,忘记了这根本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

在美国,从幼儿园起就会教孩子区分这三个词:agressive(侵略性)、assertive(坚定的)、passive(消极的)。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善良又坚定的人。我们通常说的“老好人”,其实就是消极的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这才是我们父母更该重视的课题,先问自己,我们是否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的底线,当孩子的底线被破了后,我们有没有第一时间声援孩子?

善良又坚定,就是我们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达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为自己发声。但要用礼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而不要伤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体。

教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的”人,不少幼儿园都会用用这样四步。

  1. 说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抢了我的玩具...”;
  2. 说出你的感受,“你这样做,我很不喜欢...”;
  3. 说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还给我...”。
  4. 如果以上三步没有解决问题,可以先走开保证自己安全,与此同时寻求成人的帮助。

不少父母看到这估计就会说,这么做没用啊,很多“熊”孩子打了我们的孩子,我孩子就只能口头说说啊,都没反击。其实,孩子被欺负后最关键的是,保护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

身体的伤害都是一时的,但是心理的影响却能一辈子。这些影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孩子最亲近人的反馈的,当我们因此每天都在害怕孩子被欺负,总是在教孩子反击,总是询问或者评价孩子,“今天XX有没有欺负你啊,你有没有保护自己啊”,我们就是在强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当孩子可以坚定地说出这些话时,他们的心理优势已经回来了,即使没有打回去的反击,他们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明白也让对方明白什么是对的。

教孩子善的同时也要教理解

队友一直对我有个评价,说好听是大气,说不好听叫“傻乎乎”,他觉得我对于大部分不涉及底线的事情都能一笑了之。现在想想的确是这样的,似乎真的很少有事让我觉得过不去的,大部分事情我都能挺快自愈的。

仔细想想很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从小的成长环境。记得小时候,我有个特别漂亮的小红自行车,但每次到弄堂里玩的时候,隔壁邻居家的小哥哥就会故意来揪我头发,或者推我自行车。

当时外婆知道后都要拿着扫帚去打他,被爸爸制止了。爸爸当时不仅和我说了,以后遇到可以怎么做。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爸爸问我,你觉得小哥哥为什么每次只在你玩小红自行车的时候揪你头发呢?如果你是他,你为什么会这么做啊?

之后发生的事情一度成为了我们石库门里的“佳话”,小小的我非常掷地有声地对着那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说,“我不喜欢你碰我头发,如果你想要玩我的自行车,你就好好说,我可以借给你玩”。

现在想想,爸爸在教我善良、教我底线的同时,也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技巧,对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理解。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我的,不管年纪多大,遇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天大”的。

并不是所有孩子之间的打闹和冲突,都是欺负和霸凌。同样遇到孩子被打,有的父母纠结于“我的孩子被欺负了,我要替孩子讨回公道”。如果当下没讨回,也许接下来几天还会觉得自己或者孩子没用,反复陷入这个情绪中。

最磨人的其实是情绪的消耗,如果一个人始终在算计得失,担心受害,那么当对于自己一点点不利的情况发生后,他就会异常敏感,总是为琐事所困。

在不涉及到底线的事情时,多帮助孩子理解对方做的动机。生活中真的有太多的小事,全部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爱才是抵抗残酷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们公号的很多读者都会留言说,每次看我的文章,即使是写一些非常无奈的社会现实的文章,都能从我的文字里读到温柔和爱的力量。

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些就是要归功于我的父母。他们带我看到了很多世界的美好,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爱。这些从小构建起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而且是我坚定不移的认知。

我到现在还记得爸爸在我毕业一个人去北京工作时对我说的话,“爸妈呢,都是工薪阶层,别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记得回家。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

因此,当我长大了,遇到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黑暗面,我会坚定地认为,“这不是社会该有的样子”,因此我总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或者影响着一些事情。也让我知道遇到那些不美好的不用害怕,因为我知道,外面受到再大的委屈,父母的家门永远给我打开。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的吧,如果从小我们就告诉孩子,社会是残酷黑暗的,我们无疑就熄灭了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光,他们还没踏入社会就已经泄气,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吧。

孩子就好比是种子,让种子发芽的一定是阳光和雨露,根基打稳了,之后才能去面临风雨。

一直很喜欢尼采的那句话,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比起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残酷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就能明白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今后遇到再多的困境,他内心的那份温暖仍然会帮助他抵抗严寒,明白活下去的意义。

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善良和美好吧,这份底色是他们看待世界的第一个滤镜,让他们明白活下去的美好。

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底线和原则吧,这份锋芒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份盔甲,让他们懂得如何自保。

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理解和原谅吧,这份大气是他们行走社会的初始格局,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不只有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