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说:论酷刑,我只服拔指甲。
原来他7岁的小儿子,最近迷上了「啃指甲」。
看电视时啃,写作业时啃,就连走路时也在啃,十个手指都被啃得秃秃的。
刚发现时,朋友只是语言上教育了下,告诉儿子这样不卫生。
孩子表面答应不再啃,可一不注意又津津有味地啃起来。
朋友无奈,就给儿子手指上抹苦瓜汁、风油精。
结果孩子不适应,反而啃得更厉害,最后得了甲沟炎化脓,整个手都发炎变肿。
夫妻俩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说需要拔指甲治疗。
看着孩子被拔掉指甲的小手,孩子爸妈心疼地眼泪直淌。
其实,很多孩子都会有啃咬东西的习惯。
除了啃指甲、咬手指,有的孩子还会咬嘴唇、咬嘴上的皮。
有的不咬自己,但是会咬被角、咬铅笔,咬一切顺手的东西。
3岁前的孩子爱啃咬,是在通过嘴巴来感知认识世界,属于正常的「口欲期」探索。
但是,3岁以后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则有可能是「口欲期停滞」。
简单来说,是孩子没有成功度过这个心理发展期,或者度过了,但因为外部压力或刺激,导致孩子的心理退行回这个时期。
所以,啃咬东西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有可能只是教养不当,形成的坏习惯。
但也可能,是一种由心理原因导致的行为障碍。
爱「咬来咬去」的孩子
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在上小学前,童童一直都跟爷爷奶奶生活,去年才被爸妈接到身边。
回来后,童童妈发现孩子有个毛病,没事就喜欢咬东西。
在家睡觉时,喜欢咬被角;去了学校没有被角,就喜欢咬衣服。
虽然逮住一次批评一次,可孩子就是不长记性。
光是上个月,她就发现了好几次,孩子衣服被咬破、拉链被咬坏的现象,就算爸爸打了几次,都不管用。
带去检查,钙铁锌各项都正常,医生建议转去心理门诊。
最后通过心理量表的检测和心理医生的面谈,才发现,孩子不仅焦虑、情绪低落,而且还低自尊。
强烈的紧张和压抑,让孩子内心情绪无法纾解,也得不到情感上的抚慰,不知不觉就用咬东西来自我排解、转移注意力。
就像在《育儿大作战》这个节目里,小女孩毛毛就喜欢在写作业时咬手指。
在场的儿童医生分析,这是由于妈妈在辅导时不断指责,造成了孩子焦虑、缺乏安全感,孩子需要通过咬手指来进行自我安抚。
这一系列的啃咬类行为障碍,一般都是在儿童期发病率最高。
究其原因,大多是情绪的紧张、压抑造成的:
都会让孩子因焦虑、紧张而啃咬东西。
心理学研究显示,这些「啃咬」动作,能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属于一种「行为退化」,能让孩子抑制焦虑、暂时心安。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就要先搞清楚原因,再来「对症下药」。
没事喜欢「啃咬」
是身体在「求救」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啃咬」的行为,都是心理问题。
看过网友作的一首打油诗:
很多时候,孩子没事喜欢咬来咬去,除了本身习惯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孩子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事实上,孩子3岁以后还喜欢啃手、咬被子,有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铁等原因。同时,还会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挑食、不爱吃饭的症状。
又或是感染蛔虫所导致的「异食癖」,比如说,喜欢到处乱咬,包括吃头发、指甲、墙灰、纸屑这些东西。
2007年,土耳其专家做过一项实验,挑选59名实验对象,来检测每个人的口水中是否有造成腹泻或呕吐的细菌。
结果显示,76%会咬指甲的人测出阳性反应,而不咬指甲的人中只有26.5%验出阳性反应。
可见,啃咬指甲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跟同龄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体质更差,也更容易生病。
同时,在换牙期间,最容易出现反颌现象,如果长期啃咬,就容易形成「地包天」,出现包括牙齿松动、生长不整齐等情况,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形象造成很大影响。
发现这类小毛病时,爸爸妈妈们就要看看,是不是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最好是去医院做个检查。
有多少父母
被「厌恶疗法」骗到
很多人说,如果孩子有啃手、咬铅笔等怪癖,可以在咬的地方涂黄连水、辣椒水或风油精,他们感到了痛苦,就自然不会这样做了。
事实上,这种「厌恶疗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是直接涂抹在孩子肌肤上,那么很可能对孩子皮肤造成伤害,而且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变性惩罚,效果有限容易反复,还有可能让孩子啃得更厉害。
同事曾用纱布包住儿子的手指,也趁他睡觉时,把黄连水抹他手上,可都没有作用,甚至由于强行干涉,造成孩子吃手的频率越来越高。
另外,如果手段过硬,让孩子中断了坏习惯,则可能会让问题转移或变形。就像我们常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孩子虽然不咬手指了,但却可能开始咬别的。
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次战争,我们要读懂孩子的需求,接纳他的缺陷。
如果是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可以遵医嘱药物补充,也可以通过食补(如含钙的海带、虾皮;含铁的豆制品、动物肝脏;含锌的猪肉、牛奶等食物),慢慢就能恢复。
如果是心理原因,那我们在平日里,就要给足孩子安全感和尊重感。
比如说,经常去拥抱他们。
包括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看看孩子平时最喜欢做什么事,那当孩子习惯性啃咬时,就可以用这件事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绘本来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看看,其他小朋友「吃手」的后果。
就像《爱啃指甲的小山羊》,讲的就是小山羊因为啃指甲,导致肚子剧痛的故事。
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一书中提到:
决定孩子健康和幸福的,是他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受到爱,有没有学会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犯错时帮他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指责批评。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纠正之路也需要自然过渡。记住,物极必反,没有孩子是在粗暴的强制中变好的。
纠正小毛病
试试科学小妙招
都说欲速则不达,面对孩子的小毛病,我们可以通过一步步的「限制疗法」去纠正。
比如针对咬手指、啃指甲。
一开始,可以限制孩子不能在家里啃。
人多的场合,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紧张,孩子更会下意识去咬手指。等到他能在家里做到时,再由内及外,做进一步限制。
包括时长限制也是,从长到短;范围则是从咬两只手减少到咬一只手,从咬所有手指减少到3根、2根、1根。
另外,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些按摩。
每天早晚,用我们的大拇指在孩子的嘴唇四周上下按摩,一次大概两分钟左右。
包括在刷牙的时候,习惯用小牙刷清理口腔,也能弥补口腔触觉,缓解孩子想要啃咬的冲动。
「啃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特别自然的动作。
虽然我们很困扰,但想要彻底戒掉,还是得用科学的方法,从细节入手。
如果说,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那好的家庭环境,就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想要孩子拥有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那我们就要营造出一种轻松和睦的家庭氛围。
任何的操之过急,或者是缓慢滞后,都会对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造成影响和伤害。
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温暖而有耐心,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小毛病」,让他们更加开朗,自信。
毕竟,父母慢慢来,孩子才能走得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