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遇到挫折心好累?别灰心,医师解答专业调整教养方式

作者:好孕妈妈 11-08阅读:4167次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但父母是否能充分理解并予以适当的教养方式?其实,育儿路上难免有挫折,不过当父母感觉让人心力交瘁时,建议寻求专业帮助,找出适性而教的方式,才能给孩子有益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文采访咨询/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暨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高淑芬,版权归好孕妈妈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为了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各种精神疾患的盛行率,以及与这些精神疾患相关的个人、心理、家庭、环境的危险因子,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暨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高淑芬接受台湾卫生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了台湾第一个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全台近1/3的儿童需要专业的评估与协助,并且有3.1%的孩子在半年内有自杀念头。

对于此结果,或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高淑芬医师指出,研究结果与欧美调查结果相似,学龄儿童的精神疾患并不少见,对比数据库的低盛行率,仍有很多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诊断与治疗。

潜藏问题日久成疾病

这群接受调查的孩童分别就读三年级、五年级与七年级,出现这番调查结果,不禁让人想问,问题是否从小累积而来?高淑芬医师指出确实如此。

高淑芬医师说,自闭症或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等精神疾病是天生的,出现典型症状时,相对容易被发现进而接受治疗。但有些问题则是与教养、成长环境有关,部分孩子因先天气质而有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表现,如比较内向、害羞、害怕、不敢与人接触、畏惧上学、担心和父母分开或是动不动就哭,父母或老师可能没有觉察孩子的内心变化,或是忽略潜藏的问题。

若父母未能适时改变教养方式或环境,只会说“你这样很丢脸”、“勇敢一点”等无助于改善状况的话,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孩子功能障碍,甚至到最后成为疾病。为了不让这种情况转为疾病,父母应注意要做些事情,如了解孩子既有的行为模式,并试着改善成长环境与教养方式。

她举例,孩子小时偷钱拿东西,父母不以为意,但是长大后出现盗刷信用卡的行为时,问题就变得严重了。孩子幼年的部分行为若未能得到适当帮助,当时或许没什么,但可能在六七年后出现明显的问题。

适性教养蓄积闯关能量

即使孩子有先天的精神疾患(例如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也能因父母给予适切的教养,防止发展其他精神疾病及出现社会功能障碍。由于孩子的先天气质各不相同,需要父母因材施教,让孩子蓄积足够能量以克服成长路上的难关。

反之,只会用严格的方式要求孩子并予以过度体罚,很可能因此成为孩子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换句话说,父母的教养方式主宰了孩子的心理状况,若是想要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状况,千万不能忽略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教养方式该如何拿捏得宜,考验每位父母,尤其碰到与众不同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弹性调整教养方式,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得以在正常轨道中运行,并拥有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建议需就医的状况

高淑芬医师指出,若父母在教养上碰到难题,建议可带孩子求医,寻求专业帮助。

状况1 周遭人士持续反应孩子有状况

现代父母生得少,且接触孩子时间少或隔代教养,大多无法了解孩子发展的进程是否有所异常。因此,往往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老师提醒孩子可能有状况,才感觉到孩子似乎与其他同年龄的孩子有所不同。

高淑芬医师表示,父母对于老师的提醒不要觉得不悦,毕竟老师看多了同年龄孩子的成长状态,就其经验而言,有可能比只生一两个小孩的家长更容易掌握状况。不过,接收到老师的反映后,也未必代表应即刻就医。高淑芬医师说,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观察孩子的状况,再评估是否需要就医。

状况2 无法从育儿过程中感受快乐

高淑芬医师表示,带小孩的确很辛苦,但无论怎么辛苦,也还是有令人觉得快乐或充满成就感的时候。但如果一天下来只感到疲累,甚至心力交瘁,出现怎么教都教不会的状况,甚至不放心带孩子出去,担心他坐不住、不受管教,这时就需要父母寻求专家的协助。

高淑芬医师举例,有的孩子到三四岁,仍半夜会醒来哭闹,长期下来,的确容易让父母疲惫不堪,当父母一想到这样的情况就感到害怕时,就要寻求专业帮助!

状况3 试过方法仍无改善效果

现代信息渠道多元化,父母可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或是与有年纪相仿的孩子的亲朋好友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有不同之处,试试一些方法,观察是否有改善的效果。如果方法试过仍不行,就要寻求专业帮助!

高淑芬医师指出,懂得紧张孩子的父母,表示真的在乎孩子,求助专家确定孩子状况还算正常后,只要加以调整自身的教养方式,就不必紧张了。千万不要认为小孩子只有吃喝拉撒睡,没有别的事,年纪小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无法说出来,就会一直放在心里,放久了,就成了问题。

当出现让家长感到心累的情况时,家长如何寻求医生的帮助,我们下期(本周五)将继续与大家分享,请保持关注哦~

妈妈们都在看

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