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莉莉,国庆刚搬新家的第二天,女儿小米就因为莉莉不让她看动画片,把新买的翡翠白菜,往地上一砸,2万多元一下子就没了。
莉莉心疼地想揍女儿,老公挡住她:别打别骂,好好讲道理就行。
于是两人就想对女儿进行思想教育,刚提个头,小米开始哭起来,到最后直接咬住自己的胳膊,就是不松开。等到莉莉好不容易哄她松开嘴,胳膊上已留下一排深深的齿痕。
莉莉说:
书上说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我和老公在孩子面前,就从不发脾气,即使她犯了错,也只跟她好好说。可这孩子一不高兴,就喜欢扔东西、咬别人咬自己,是不是她天生就是暴脾气?
不是小米天生有暴脾气,是她不懂如何表达情绪。
情绪的表达需要习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一味隐忍、只讲道理、不表达情绪的父母,将让孩子无所适从,不懂得情绪如何正确表达。
情绪是需要疏导、需要出口的,如果堵塞在心,反而引起内心冲突。
于是,有的孩子内向自卑,极易积压在心,闷闷不乐;有的孩子急性暴躁,干脆选择攻击或自我攻击,来作为情绪的出口。
2
我朋友岚子,在儿子小宇面前,立志要做个好妈妈,走得是隐忍不生气路线。
但昨晚上11点多,她大爆发了。
国庆放假第一天,她就给小宇定好每天的作业量,但小宇各种磨,从早上磨到晚上,再从晚上磨到第二天,眼瞅着明天就要上学,可到晚上10点多,还剩下一堆作业没做完。
她急得嗓子都冒烟,小宇却说要上卫生间,一进去就不出来,等她打开卫生间,小宇正坐在马桶上玩魔方。
她分分钟爆发,抓过魔方使劲摔,再对着小宇一阵咆哮,那股怒火,怎么压都压不住。
岚子问我:
小宇磨蹭是常事,平时我都能忍住,为什么他玩一个魔方,我就忍不住?
魔方只是一个导火线,并不是主因。
所谓的隐忍,不过是在积压与抗拒情绪,但情绪是越积压越延续,越抗拒越聚焦。
那些被抗拒与隐忍的情绪,因为心思聚焦的缘故,反而赋予它更多的能量,一旦情绪积压到某个程度(每个人都不一样),超过承受力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事由,也足够把平时积压的情绪,分分钟引爆。
预防情绪大爆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积压不抗拒,在小情绪来临时,直接疏导出口,诚实表达:你这么做,妈妈生气了,再这样下去,我会发脾气的。
3
闺蜜琳,对我说起她的童年往事:
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吵架,但他们极少当我的面吵,而是常常在半夜,压低了嗓门偷偷吵。
可是我几乎都能知道他们吵架。
因为每天早上起床时,他们两人身上流露出来的低气压,已经告诉我一切。
于是,我就连大气都不敢出,三口两口地扒完饭,匆匆忙忙跑去上学。那时候,感觉学校比家好,因为学校里的空气氛围更轻松。
长大后,我就成了一个别扭的孩子,不会正确表达七情六欲,快乐不敢笑,悲伤不敢哭,甚至在母亲去世时,我一开始也只是默默流泪,到母亲下葬之时,想到从此天人永别,才敢放声大哭。
不正确表达情绪的父母,让孩子无法习得如何正确表达情绪。隐忍的父母,让孩子更加隐忍。
4
很多人问:我把情绪藏在心里,孩子怎么可能会知道?
孩子的敏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来一群小婴儿,让他们看一场木偶剧:一个圆圈要向山上滚,但是出现两个配角,一个是"好心肠",帮助圆圈向上走;而另一个是"坏心肠",把圆圈向下推。
最后,研究人员让婴儿们说出喜欢哪个木偶,几乎所有的婴儿都选择了那个“好心肠”的木偶。
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即便是懵懂无知的小婴儿,他们对外界的体验和感知能力也要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在电影《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中的欧文,他得到一盒“绝对不能吃”的动物饼干,可是某一天,他不小心吃了,变成了一只小仓鼠。
妻子看到了,惊慌失措,拼命地追打他,但女儿却认出,这只仓鼠是爸爸,高兴地格格直笑。
孩子对父母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就像雷达一样,时刻观察探索着我们,无论是外面的言行举止,还是内心的喜怒哀乐。
我们的一举一动,无形中都会影响他们内心的情绪。
5
《爸爸去哪儿5》中,陈小春看到jasper玩喇叭,心里非常不高兴,但他没有说,而是催促jasper走快一点。
但jasper因为腿短,还是走得很慢。
在陈小春即将崩溃爆发时,Jasper用喇叭喊话:你可以不生气吗?
瞬间,陈小春的情绪就得以安抚,并不仅仅是因为Jasper让他不要生气,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情绪被Jasper解读出来了。
奇妙的是,虽然陈小春没有正面表达自己在生气,但Jasper仍感受到他满满的怒气。
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并不能逃过孩子的眼。
所以,在孩子面前,那些生硬的隐忍,不如正确的表达。
6
《催眠之声伴随你》中,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尔顿•艾瑞克森,真实地描述了他和两岁女儿之间的一番“较量”。
有一天,女儿抢过妈妈手中的报纸扔在地上。妈妈要她捡起来,并道歉。
女儿却说:“我不需要这么做。”家里其他人也来劝她,但都被她顶回去了。
艾瑞克森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于是他就把女儿放在床上,女儿要往床下爬时,艾瑞克森抓住她的脚踝,不让她下床。
女儿大喊:“放开我!”
他回答:“你不需要这么做。”
两人之间一直如此反复。
四个小时后,女儿终于认错:“我去捡起报纸还给妈妈。”
他说:“你不需要这么做。”
女儿又说:“我会拾起报纸,我会还给妈妈,我会向妈妈道歉。”
他依旧不为所动:“你不需要这么做。”
最后女儿说:“我会拾起报纸,我要拾起报纸,我要向妈妈道歉。”
他才说:“很好。”
适当的情绪表达,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次良好的打磨,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意识,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
7
我们常常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前,先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面前,真实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更容易让孩子习得情绪的表达。
人这一生,都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慰藉和释放心灵。
情绪与生俱来,无法磨灭,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它,而是要学会和它相处,正面的接纳与表达。
当我们能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时,孩子通常也会如实地真实地反馈他们的内心。我们如何与他们连接,他们会更亲密地与我们联结。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