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种性格,天然比另一种更好,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是最好的教育。
全文3599字丨阅读共需7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来源:DaDa妈妈(ID:dadareading)
文章作者:妙黛
越是害怕的,就越该去面对吗?
前不久,中国第一部连续十年跟踪零零后孩子成长的纪录片《零零后》,引起广泛关注,第一集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内向的小男孩于锡坤。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于锡坤喜欢做实验,妈妈就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哪怕他在家里的厨房玩火烧苗条,只为了得出一个“黑色的”结论,妈妈也支持。
只不过于锡坤身上有一个特质,妈妈很不喜欢,那就是他太内向,只喜欢自己做实验,不喜欢与别人一起玩。
于锡坤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妈妈一边帮他找书籍学习,一边又担心他享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为了让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妈妈帮他报了好多培训班和英语夏令营。
在夏令营中,外教带着孩子们学习,于锡坤就自己躲在角落,看得出,他真的不喜欢集体生活。然而,在孤独地自处中,他学会了变魔术,妈妈喜出望外,希望他上台表演。
即使于锡坤拒绝,妈妈还是坚持,逼迫他上台。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那一次,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痛哭了起来。也许对于他来说,融入人群真的太难了。也许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交际”,为什么只有开朗才是对的。
在妈妈看来,只是想把孩子引导到更好的个性层面,而我们站在事情之外,看到的却是一个孩子的天性,正在试图被强制改变。
成人鸡汤说,越是你害怕的,就越应该去面对;越是你不愿去尝试的,就越应该去改变。
但对孩子来说,这种改变真的好吗?
那些因改造带来的阴影,最难磨灭
我有一个同事,是素食主义者,我们都以为他是有某种信仰。细细问来才知道,他对“肉食”有心理阴影。
小时候,他胆子小,尤其害怕虐杀小动物的场面。爸爸觉得男孩子胆子这么小怎么行,必须“练胆”。
于是,就带他去屠宰场,让他看杀猪的每一个细节。后来,他看到小动物就会想到那个场景,便再也不忍心吃肉。
那个画面,成为他成长中最大的阴影,也将伴随他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Pexels
孩子胆小软弱,要“练胆”,有这样思想的家长不在少数。小到平常逼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大到让孩子直面残忍。
曾经东莞厚街西环路某小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父亲三代从军,骨子里一直崇尚军人的阳刚血性,他最看不惯“娘炮”,励志把两个女儿培养成“女汉子”。
孩子的武术训练是常态,偶然机会看到一条蛇,父亲就想借此给孩子“练胆”,于是就有了两个女孩小区“遛蛇”,吓到邻居的一幕。
家长们都喜欢胆大勇敢的“虎娃”,恨不得孩子都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也都刻意地把孩子往这个方向培养。
殊不知,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也完全没有尊重孩子本身的性格。
有些孩子胆小,看起来有些“娘”,爱哭鼻子,唯唯诺诺的,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见到生人也不说话,他们其实不是在“害怕”,而是在“观察”,他们不是“胆小型孩子”,而是“谨慎型孩子”。
谨慎型孩子凡事有把握才行动,他们懂得权衡利弊,做事比较稳妥。接触到新鲜的人或物时,他们会选择“旁观”。
审视行动、环境对自己没有危害,他们才会放下戒备,参与进来。
所以,对于谨慎型孩子来说,“旁观”是“参与”的前奏。
他们不是胆小,更不是懦弱,只是谨慎而已。
从表面看来,这样的孩子不如“敞亮”的孩子招人喜欢,但是谨慎的孩子更能够保护好自己,做事不易出错,何尝不是优点。
更何况,我们又怎能以自己的喜好和眼光,去改变孩子呢?
别让孩子带着镣铐跳舞
在很多家长眼里,教育和改造是同义词。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性格好”“接地气”的人,将来让他们不走弯路,适应社会,适应人群,才是最重要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有的孩子被改造了,但这种“改变”,大多成为孩子一生悲剧的源泉。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小豆子,一开始坚持把“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那个时候,他还是坚持对自己生理性别认定的。
师傅的几番毒打,他都没有改变唱词。师兄小石头的一个举动,让他彻底改变了。
师兄拿着烟嘴,伸入小豆子的嘴里搅动,直到他嘴里流出鲜血,这种残忍地暴力行为使小豆子真正完成了性别改写。
图片来源于电影《霸王别姬》
此后,小豆子变成了程蝶衣,变成了“虞姬”,但是他却再也不是真正的他了。接受了自己是“女娇娥”身份的他,也爱上了自己的师兄。
小豆子一生路途坎坷,但是他真正的苦是从被改变性别开始的。
而我们对孩子的改造过程,不也是一样的吗?
改变不了,我们焦急万分,而真正改变了呢?又会像小豆子一样,一生凄苦,直到死前,仍未摆脱双重人格的纠结。
孩子想成为什么人,无论我们再怎样压制,这个影子还是会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
强行压制、改变,只会让他成为了另一个他,成为一个带着脚镣舞蹈的可怜人。
允许孩子某些时刻可以“逃避”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有自己的成长之路要走,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如果我们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那孩子的成长之路就会扭曲,成为一个与“精神胚胎”不同的“四不像”。
图片来源于Pexels
“越是不敢面对的,越应该去改变”,这句话对孩子也许是极大的残忍。
我们成年人,尚且有不想面对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觉得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只想逃避过去,又有什么不对呢?
逼孩子直面惨淡,是最大的育儿毒鸡汤。
也许我们会担心,孩子目前的性格,将来会碰壁的,会吃亏。但我们哪个人不是在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前磕得头破血流呢?我们称之为成长,但却不想给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
别把我们的焦虑,嫁接到孩子身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总想去预防或者提前解决孩子将来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会带来一定的焦虑。
我们想改变孩子,让孩子跨过他不敢跨过的坎,直面最恐惧的事情,本质上,是我们内心焦虑的折射。
换个角度,尊重孩子的性格,也许这个性格不那么完美,不那么合时宜,但却可以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Pexels
《妈妈是超人》中,贾静雯带着女儿咘咘去骑马,可是咘咘很害怕,不敢牵马。贾静雯没有强行要孩子“勇敢点”,只是轻声对孩子说,那妈妈陪着你。
咘咘被马叫声吓得大哭时,贾静雯赶紧告诉她,没事没事,马叫是因为它饿了,不用害怕。
图片来源于《妈妈是超人》
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咘咘尝试着摸马、牵马、刷马毛,虽然还是不敢骑马,但比之前已经进步很多。
图片来源于《妈妈是超人》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摆渡人,但这个摆渡的过程应该是温和的。
对待孩子恐惧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逼迫孩子必须去直面,更不能为之去“练胆”。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试着让孩子去“接受自我”,接受本来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个性。养育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做产品,没有模板可循,更没有哪种性格就一定胜过另外一种性格。
放手,让孩子“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是对孩子最大的宽容。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DaDa妈妈”(ID:dadareading),专注分享4~16岁孩子的养育经验和成长故事。
人民家庭教育长期招募作者,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转载原文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