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快被气疯了!”
每每跟Bruce聊起他的儿子,他工作时的从容淡定就全都离家出走了。
Bruce最近接手了老婆的工作,开始负责盯着孩子做作业,他抱怨说“那家伙总是搞事情,我天天都为这个事,耗到11点半!”
昨天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把“心”字中间的“点”,点在中线以上的位置,孩子就不是肯,Bruce罚他练了满满的两页田字格,全都写错了,还一直嚷嚷“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
实在气得不行想动手,可是找半天没找到棍子,于是把吸尘器的管子拆下来揍了一棍,孩子立刻就老实了 ,挺直腰板端端正正地写,再也没有写错字。
大部分家长遇到熊孩子,都特别容易被气疯,像Bruce那样忍不住了动手的不在少数。可是打孩子这事,不打生气,打了又特别后悔。之前提及这个话题,有的家长甚至怀疑自己心理扭曲了。
所以,被孩子气到想动手时,该怎么办?
挨打长大的我,怎么做到从不打孩子?
我自己就是挨打长大的,小时候特别贪玩,而且是玩到不着家的那种,连饭都不吃就跑出门了,回家的时候家里人基本都睡着了。我爸打了我很多顿,想让我长记性。但没用,下次我还是照样出门,只是每次回家都特别忐忑,心想“完了完了,又要挨打了。”
虽然被父母打着长大,但是我从来没有对跳妞动过手。
一方面,我觉得“打”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仇视心里。以前被打的时候,我曾经起过用暴力来反击的念头,心想“等我长大了,打得过你了,我就打回去。”如果我打了跳妞,她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念头?想想都觉得可怕。
但谁家的孩子没熊过?我也有被孩子急到跳脚的时候,不过我有别的方法:
给情绪降温
愤怒会影响我的判断能力,让我无法发现孩子为什么要犯这个错误,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所以每次快要忍不住发脾气了,我就把自己关厕所里冷静一下,或者借口出门买东西,在楼下公园待个半小时再回去。
心理暗示
如果连出门也没法冷静下来,我就翻手机里跳妞的照片,给自己心里暗示“你看,你的孩子超可爱的,怎么能吼她打她呢?你舍得吗?”
这招全凭老母亲的爱,对爸爸们管不管用还真不确定。
降低期望值
粥悦悦前段时间因为儿子学习的问题找过我,她问“如果你的孩子也这样,你会怎么做?”
当初我改行,创建了纽诺,就是因为发现跳妞身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婴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有很多可以做的东西我都没做,于是继续学习,不停纠错。
然而,越懂孩子,我对跳妞的要求就越不严格,很多事情只要从她能做到60分就够了。其实现在很多家长们纠结的事情,根本不会对孩子未来的幸福有任何影响,比如跳妞写字丑,她爸爸老是说她。我现在的字也写得很烂,但这丝毫没有妨碍我的生活,何必纠结在这些小事上呢。
另外,我还会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花了那么多钱请老师,你怎么还是考不好?”“我都手把手教了,你怎么还是不会?”那些潜意识里把“花钱请老师”等同于“孩子一定会考好”的家长们,真正能被满足的恐怕只有少数。
对我而言,付出是我自愿的,孩子你无需回报。倘若你也能想明白这一点,那些原本让你大发脾气的事情,可能就再也没有杀伤力了。
换一种惩罚方式
在欧美国家,打孩子是违法的,中国家长们不妨借鉴一下他们惩罚孩子的方式:
家里两个孩子打架闹矛盾,被父母命令穿同一件衣服,上面写了“好好相处”。
孩子犯错之后到角落罚站,这招李小鹏也对奥莉用过。
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做家务,罚他们做家务倒是个好方法。
除了让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还可以禁止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玩IPAD。
不是所有的“打孩子”都是错的
有些情况,我觉得“打孩子”未必是错的,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希望家长们能结合下面的4个问题认真思考:
“
1、你跟你的孩子关系足够好?
2、打完孩子之后,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3、打和被打双方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4、你把打这种方式当成什么?是发泄情绪、解决问题、还是一种沟通相处的方式之一?
有些事情的后果,是孩子和家长都无法承担的。遇到这些事情,如果我提前跟孩子反复讲过道理了,他们也到了该懂得这个道理的年龄,但仍然主动犯错,在找到更好的惩罚方式前,我不反对动手。
比如触电的危险,我们不能让孩子试一试触电是什么感觉,所以有的家长会建立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乱碰电器会被打。因为被打是痛苦的,所以我就不乱碰电器了。但是,如果打完并没有达到你的目的,证明这种方法是无效的,请换一种惩罚方式。
以前我们小区出过一件事,有个小孩把另一个小孩推到泳池里差点淹死,当天我就回家跟跳妞说:“如果你也像那个推人的小孩那样欺凌其他孩子,对别人的身心造成伤害,我会打你。”
但,怎么打才能既起到惩罚作用,又不伤害孩子?这个度实在是很难把握,对父母判断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绝不轻易尝试。
切记,不管什么情况下,打孩子都不能成为你发泄情绪的方式!
打孩子到底对不对?
成年人的世界里,早已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不可否认,在一些亲子关系足够好的家庭里,打这种方法确实解决了问题,而且也没有伤害到孩子,只是其中的度太难把握了,能不用尽量不用。
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你应该先想明白:你能接纳现在的自己吗?孩子这一生走到头的时候会怎样,等他人生结束的时候,哪些东西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你和孩子都会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