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对许多年轻的父母来说,有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有些孩子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像顽疾一样很难再改了。经常在留言或者短消息里收到不少家长的求助信息,集中在坏习惯的纠正上。
我想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灵丹妙药,许多父母第一希望的就是纠正孩子坏习惯的那个品牌,可惜,没有。
因此,年轻的父母与其是事后再去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还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把坏习惯遏制在萌芽状态。
其实,孩子所形成的坏习惯,往往是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家长们的一些行为习惯,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
接下来,不妨看看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怎么样形成的?
1.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通常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大多数是受到爸爸妈妈或家人的影响。
比方说大人睡眠时间晚,或者无规律;
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用完东西随手放置,从不整理;
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
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疼,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这个爸爸的反思就到位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光盯着孩子,适得其反。
有一次父母成长营结束之后,校园外面等候区的环境卫生焕然一新,都是父母亲手捡拾,给了孩子示范的榜样,好的榜样就会让孩子形成好习惯,反之亦然。
2.纵容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
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些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如果孩子是有意的,那么父母的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心理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例如原来有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带回家一个好看的卷笔刀,十几元一个,十几年前对于孩子来说是蛮贵重的一个文具,结果父母没有严令禁止让他交给老师,而是悄无声息的默许了,后来这孩子成年之后发展到偷盗行为,进了监狱,父母痛哭流涕也是无济于事。
后天环境和后天家庭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可以向上、向善的。
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纵容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在孩子第一次,或者是父母第一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就必须严格禁止,这里的严格不一定是打骂,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从内心里杜绝再次发生。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
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3.重复
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有一个习惯养成的时间划分,21天法则,是说坚持21天可以形成一个习惯,而坚持90天就可能成为一个保持终身的习惯,这里面当然是指培养好的习惯,好习惯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弱智粗鲁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养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
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如挖鼻孔、随地吐口水、乱翻菜肴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想办法制止。
反馈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知道,孩子许多坏习惯都是在模仿父母或者身边的人,因此家长们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不能过于纵容孩子,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要表明好态度,坚决不能让他做。要注意到,重复往往会形成习惯,当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出现时,千万不能让其重复,要尽早予以遏制。
只有这样在源头上预防,孩子才不至于形成不良习惯,事后纠正要花费的心力远远超过之前的预防,而且两者的心情也不一样,事后纠正一直处于不能改变的焦虑之中;而事前预防总是看到积极的进步,不断看到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内心也是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