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姐姐的衣服给弟弟穿,现在省下银子,以后会惹来麻烦

作者:沛泽妈读心理 01-10阅读:573次

去幼儿园接二宝,遇到一个阿姨,正在给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穿一件粉色的羽绒服,小男孩撅着嘴巴,很不高兴,小声地说“我不要穿姐姐的衣服。”

“你姐姐的怎么了?这又不坏,穿在身上暖和不就行了吗?一个小屁孩怎么还那么多事!”阿姨责怪了一番,拉着闷闷不乐的男孩离开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知道什么呀,所以在穿着上不是很讲究,经常把大宝没有穿坏的衣服拿给二宝穿,而没有考虑两个孩子的性别不同,总觉得“衣服又没穿坏,丢了多可惜”,只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而没有考虑性别意识错乱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儿童的性别认识是自然形成的吗

关于性别意识,不少父母认为两三岁的孩子还小,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1.5~3岁是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而6岁时性别认识才能完全形成。也就是说,宝宝从一岁半开始就逐渐有了性别意识,慢慢地认识到自己与异性的不同,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两三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得小屁孩。

此外,幼儿对性别的认识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形成的,而是受父母、社会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

比如,我们会对男孩说,“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不能哭鼻子哦”,会对女孩说:“你是女孩,要文静一些,不能像男孩子那样调皮”,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也会说:“女孩才能当洋娃娃的妈妈,你是男孩,不能当洋娃娃的妈妈。”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会根据个人的性别喜好来打扮孩子,比如喜欢女孩,就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给他穿漂亮的裙子,买洋娃娃,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混乱,让孩子有着男儿身,却有着女孩子的心理,这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心理与生理上的矛盾,也是造成孩子成年后,出现同性恋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一开始婴幼儿并不真正清楚“男孩”和“女孩”的区别,更不明白什么是性别角色。但随着幼儿语言机能的发育,感知觉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以及不同玩具、服装等的识别,他慢慢会觉察到自己对他人的不同,识别自身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当孩子觉察到自己与其他孩子性别的不同时,说明他的性别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通常幼儿在1.5~3岁时,会慢慢了解自己的性身份,比如,他们会发现女孩可以穿裙子、衣服总是鲜艳的,可以梳小辫子,喜欢玩布娃娃等;而男孩子的头发短短的,玩具常常是枪炮、车等。

所以,我们在宝宝一岁半以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其性别角色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性别没有好坏之分

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男孩太调皮了,还是女孩好”或者“女孩太娇气了,早知道还不如生个男孩”等,父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我,喜欢女孩(男孩)”或者“男孩(女孩)不好”,使孩子否定自己的性别,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女孩与男孩的教养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玩具方面,应该给女孩买洋娃娃、抱抱熊,男孩的玩具应该是车、枪等;在穿着上,女孩子应该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裙子,男孩子则不能穿过于鲜艳的衣服,更不能穿裙子。

另外,当男孩子摔倒或者打针时,应该鼓励他,“宝宝是勇敢的男子汉,要坚强哦”,让孩子慢慢意识到性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最后,让孩子在生活中、游戏中体会到性别的差异

有一次好友带着女儿莉莉来家里做客,莉莉穿了一件红色的连衣裙,“莉莉的裙子红红的,真好看。”沛泽听到我夸奖莉莉,很不高兴,大声地说:“妈妈,我也要穿裙子,和莉莉一样的。”

“莉莉是女孩才穿裙子,你是男孩,不能穿裙子。”我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儿子满意,他一个劲地说穿裙子漂亮,他要做女孩。后来,老公挥舞着手臂,在儿子面前秀起了肱二头肌,“爸爸也是男孩,和你一样不能穿裙子,但我们男孩比女孩有力气,我可以用一只手把你托起来,妈妈就不能。”在我和老公的轮番教育下,儿子失望的神情一扫而光,不再因为不能穿裙子难过了。

因为宝宝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性别角色,往往会处于好奇,看到别人穿了什么,玩了什么,自己也要,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告诉他不可以是不行的,这反而会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而是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秀”在哪里,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这会让孩子感到自豪,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更加认同。

此外,游戏也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父母可以借助游戏让孩子认识到性别的差异,比如在游戏扮演角色中,告诉男孩,“你是男孩,应该做一个勇敢的武士。”告诉女孩,“你是女孩,应该做一个美丽的公主。”

“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穿裙子?”“妈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为什么不能和哥哥一样,是个男孩?”当孩子产生这样的疑问时,说明他已经到了性别初体验时期,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