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后,家长总是按耐不住好奇心,想要知道孩子在学校干了些什么,可是每次问,孩子总是简单的回答几句,或者词不达意。
不能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干什么,让家长很是无奈。
孩子总是一问三不知
小区里的几个妈妈的孩子都在上学,闲来无事就坐在一起聊聊天。小王的孩子上幼儿园一个学期了,可是她却越来越焦虑。
小王表示:“我家宝宝刚上幼儿园小班,学期快结束了,回到家里问他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总是一问三不知,什么都讲不出来。我都不知道他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
“我们家也一样。问他在学校里干了什么。天天说就上课啊,下课出去玩,其他的就没了。有些事情都是等别的家长提起才得知的,人家的孩子怎么回家会跟妈妈说,我家孩子怎么啥都不说。”小郑也颇有同感。
孩子上学后,妈妈会担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能力,尤其是刚入园、刚上学的孩子,肯定需要一个适用期。
妈妈担心孩子太小,无法适用学校生活,每天特别好奇孩子发生了什么,可是每次问,孩子总是什么都不说。
一大堆的问号堆在脑海中,特别是孩子回来没精神的时候,追问之下却仍旧是一问三不知,妈妈估计急的能一夜睡不着了。
很多家长的困扰是:他们不管怎么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的回答都是“挺好的啊,没什么事”。
孩子不说,可能是不会表达,又或者对于问题的理解不清晰,不知道怎么作答。孩子还太小,家长在提问题的时候,可以注意自己的方式。
家长提问题的态度
小贾每天下班接了孩子回到家里,一进门就是忙着做饭,而在她切菜或者剥蒜的时候,会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表现的好吗?”
孩子也在一旁玩玩具,就随便的说了句:“挺好的。”
“哪儿好啦?”小贾继续问。
孩子可能就贪图玩具不回答了,而小贾忙着炒菜,没听到孩子回答,也就算了。
这是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坏习惯。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专注力,不要一边做事情,一边和孩子沟通,时间长了,沟通效果太低,孩子也养成了一心二用的坏习惯。
年幼的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不清晰、不确切、缺乏连续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很难同时做两件事情。
当父母在忙着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肯定也在忙着其他的事情,如果父母此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可能就会随便说说,或者不怎么回答。
同时,家长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和自己说话,孩子会不理解为何家长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而自己却被要求全身心做一件事。
于是孩子会觉得家长的做法不对,甚至觉得家长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会认真回答家长的问题。时间久了,孩子还能从家长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注意表达方式
如果家长是非常认真且专注的问孩子问题,可是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那家长需要确认自己问的方式是否正确。
问得太抽象或者太笼统,孩子根本不理解问题,更别说回答了。例如家长问:“今天过得咋样?过得快乐吗?过得开心吗?”
孩子不知道如何概括一天的状态,可能也不明白什么是快乐。
家长要问的具体一点,让孩子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例如:“你们语文老师课堂上讲了故事么?”
还有一种方式也让孩子受不了,那就是家长急于问出所有的问题,连珠炮式的问话,让孩子难以招架。
“今天过得开不开心?中午吃了什么?好吃么?你吃光了没有?有跟小朋友一起玩吗?玩得怎么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听完估计一个问题没记住,更别说是回答了。
小魏想要知道孩子班上同学的性格,但是问孩子目前还小,不能形容的很清楚,于是她让孩子用动物或别的东西来形容班上的小朋友们。
对于特别调皮的同学,孩子用了“变形金刚”、“手枪”、“冲锋枪”与“老虎”等形容词。
有些小朋友则被形容为“大象”、“蚂蚁”、“狮子”、“鹦鹉”等。
从孩子的比喻当中,小魏可以得知其他小朋友的性格特点,也能知道孩子对这些小朋友们的印象与感觉,还能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
旁敲侧击的问话式,更能得到家长想要的答案。因为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直接问孩子,孩子往往讲不出什么,有时候家长提问题得想些巧妙方法。
睡前心里话
睡前和孩子聊聊天,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算是倾心交谈。
比如问孩子今天印象深刻的事情等。孩子如果一开始说没有什么事情,家长也不要太过于失望,可以让孩子明天告诉自己。
这样孩子第二天可能会更仔细的观察自己的生活,并且回到家就告诉家长他今天印象深刻的事情。
家长每天晚上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管孩子回答与否,都让孩子在第二天会更留心生活。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注重对生活的观察。
通过睡前交流,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渐渐地能很细致地描绘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与此同时,家长跟孩子也进行着良好的沟通,促进亲子交流。
了解孩子的情况,有3点需要注意:
一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问幼儿园老师,这样孩子总感觉老师会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家长,还会对老师产生排斥。
二是父母不当着孩子面,讨论孩子的表现,如果是一些不好的评论,孩子可能会听到心里,产生消极情绪。
三是不要翻旧账、讲经验之谈,经常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
这三点掌握不好,孩子会明白家长非常在意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的会压抑天性,做个“乖孩子”,有的可能比较自卑,就感觉自己是个“坏孩子”。
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家长也不需要太过于紧张。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注意跟孩子的交流方式,会让你时刻掌握孩子的校园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