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妈妈苦恼,孩子上幼儿园了,还是很黏人,喝水穿衣都要喊人,一点都不独立。婴儿确实需要得到父母精细的照顾,但当孩子上幼儿园了,就具有了更多的能力和潜能。此时,如果家长们照顾得过于精细,反而会耽误了孩子成长。
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而自理能力是独立自主的基础。从自己吃饭、穿衣,到自己拿报纸,倒垃圾,再到自己去上学、买东西……随着孩子生活技能的增强,他也会越来越有自主性。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喵姐给大家支几个妙招。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有一个日本妈妈叫森昌子,她曾经是与山口百惠齐名的偶像,与外遇的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三个儿子,经常被笑作“很冷酷的妈妈”。森昌子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就很有一套。她定下了三条家规:
1 兄弟之间必须讲敬语;
2 晚上11点之前必须回家,到时间立刻锁门;
3 到了18岁必须独立,从家里强制搬出去。
对此,森昌子解释道:“兄弟之间要讲敬语是为了让他们认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哥哥要有哥哥的样子,弟弟要有弟弟的样子。”
孩子晚归她确实能做到绝不开门,她说:“就让他睡在院子的地上吧,我自己在屋里睡我的。”她的原则是,定下的规矩就一定要执行,孩子才能学到原则性的重要。
这样客观冷静的视角正是来源于森昌子把自己也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某某的妈妈,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想要教会孩子独立,首先要告诉孩子,你的妈妈也是独立的。
让孩子学会独处
学会独处,对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往往只是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孩子不需要一直有人陪玩,要培养他一个人玩的能力,让他自己发会儿呆,去探寻一个人玩的乐趣。
这点,德国人很明白。所以他们很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方法就是鼓励和训练孩子独立玩耍,孩子会自己找到方法或游戏来打发自己的“无聊”,这会大大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对于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先规定每天有一段时间家庭成员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准打扰别人,从短到长,比如刚开始是3分钟,慢慢延长到5分钟,再延长到10分钟……
平时也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多创造安全独处的机会,多安排他进行一些需要单独完成的活动,比如看书、画画、拼图等,并为他设定任务,要求他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渐渐地,孩子会找到自己独处的乐趣,自然就不会总黏着人了。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很多人以为,孩子年纪小,不会安排时间。所以就按照自己的意见把孩子一天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殊不知如果孩子总是被动地执行大人的安排,那么他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
所以,建议爸爸妈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每天给孩子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搭积木、玩拼图、画画、跳舞,甚至什么都不干,就是发呆,这段时间就是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他做什么都可以。
等孩子有任务了,也可以让他自己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是先练琴,还是先拍球。慢慢地,孩子就会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了。
当然,重要的事情父母还是要提前安排好。
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脑袋里天马行空,全是奇思妙想的问题。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的爸妈就会立刻把答案告诉他。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丧失自主思考的动力,只等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
那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比如,孩子要去游乐场,却不知道怎么走。与其马上为他指路,不如先引导他自己想想办法:“你觉得有哪些办法呢?”“可以看地图、打开手机导航,或者问交警叔叔!”
故事接龙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很好的途径。妈妈可以先讲一个开头,然后让孩子接着下面编。不要在意孩子是否编的逻辑通顺,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这样不仅能增强亲子共读的趣味性,更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妈妈要明白,只有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才能充分发掘他的各种潜能,走上社会后也会更加游刃有余。所以,千万不要事事代劳,把探索、学习、思考和选择的机会还给孩子,为他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天我们聊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简单给大家讲了几个小方法: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2让孩子学会独处
3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4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有句话说的好:真正的母爱,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所以,对妈妈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更要“该放手时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