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脾气不一定就是熊孩子,父母影响很重要,家长也要高情商

作者:齐丽娟 01-22阅读:1480次


文 | 齐丽娟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很多家长都有着这个时代的焦虑,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一定要做的优秀才行,可是没想到再多的幻想都停留在了孩子的乱发脾气上。

朋友家的小宝宝刚刚两岁,按道理应该是孩子比较有趣家长也比较轻松的年纪,可是朋友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了。

原来孩子虽然才只有两岁,但是平时特别爱发脾气,比如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就会大声哭闹,没有按照她的心意穿衣服就会当众脱衣服等等,朋友又是个脾气急的人,家里环境常常是乱作一团,想过要静下心来讲道理,但是孩子丝毫不为所动,大声呵斥得到的结果也不理想,总之是伤透了脑筋。

相信朋友遇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有很多的家庭都在经历着育儿的烦恼。

※ 孩子乱发脾气可能是与下面的三种情况有关,乱发脾气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是天生的熊孩子。

01

父母情绪不好,孩子也很受影响

孩子的脾气大,不仅仅和孩子自身有关系,和父母也是很有关系的,所以不能够单一的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父母的情绪影响也很重要。

比如家人关系不是很融洽的家庭,一言不合就大吵一架的父母,常常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情绪范本,孩子会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所以常常会出现摔打玩具、乱发脾气的行为,因为在他的眼里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这样的,似乎发脾气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比如孩子在看到妈妈经常哭泣情绪不好的时候,比较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的行为,他需要靠自己的行为动作来博取父母的关注,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变化是非常敏感,就算他们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不开心,但是不开心这种情绪会把孩子传染,小小的他也会觉出情绪上的不同。

02

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也许会有些无厘头

在孩子长到3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些在家长看来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行为,比如让孩子肚子上下电梯很危险,但是孩子却执意自己来,并且不让父母牵着自己,或者自己想用吸管喝饮料,不让家长帮忙,一些明明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非要自己去做,常常弄得一片狼藉。

其实这个阶段是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常常表现的不听话,不喜欢按照父母的想法行事,表现得特别叛逆。

03

孩子的适应力并不如家长想象的那么脆弱

有些时候家长会觉得环境的改变让孩子很那适应,对于陌生的环境孩子不能够很好的融入,表现的很担心,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可能孩子的适应力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棒,反而是家长的这种担忧让孩子变得焦虑,情绪上受到了影响。

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表现的很极端,有的时候是完全的放养,在发现对孩子有忽视后,又表现的过度在意,这两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没有好处的,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都懂。

※ 父母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放任不管或者呵斥指责都是不可取的。

04

想要孩子不乱发脾气,先管好父母自己的情绪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管理情绪,对孩子也就会造成错误的引导,让孩子在家庭关系融洽的环境中长大要比让孩子住进大房子更有益处。

在遇到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先深呼吸一下,平静下心情后再处理问题,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在控制情绪的时候会觉得很难,所以对于孩子的坏脾气的改善也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并且在孩子青春期之前,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情绪化的,不能够做到理智,也就是说有的时候讲道理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改变,而是孩子还不具备理智行事的能力。

05

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一部分

对于孩子情绪的过度关注会无形中放大孩子的情绪表达,稍有不开心就觉得是不是孩子内心正在承受着很大的痛苦,这种过分的担忧和焦虑是没有价值的,反而阻碍孩子对于情绪的正确表达,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是讲究方法的,父母要先从自己的身上入手,在描述情绪的时候除了简单的因为孩子不乖而生气外,要明白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不是也有自己本身的情感影响,是不是自己过于敏感了呢。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但是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是说乖巧听话的孩子就是情商高。

06

学会以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表达来引导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做表达,这要比说一些大道理更加有用,比如,孩子不爱吃饭,大声的督促也许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告诉孩子,这颗西蓝花可是经过很努力的成长才来到餐桌的,它每天都要喝饱饱的水,努力的长大,你吃了它就也能够变得和它一样厉害呢!另外也不要总是说类似“孩子,妈妈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心里压力会很大。

总之,在面对大发脾气的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更加有耐心,更多的理解,不能表现得过于急躁,从自身的行为进行改变,合理的掌控及表达情绪,然后才是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影响,最终达到提高孩子情商的目的。与其说是看着孩子成长,不如说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弄清原委很重要,学会表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