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十几秒的小视频,看着莫名揪心。
一个三岁孩子把一盆花生打翻了,有些不知所措,俯身蹲了下来,小心翼翼地说:“抱歉爸爸,我原来想帮忙的。”
很想抱抱视频中的这个小男孩,告诉他:打翻了没事的,我们捡起来就好了。
孩子三岁尚且处在做错事,满心恐慌的时候,可他选择立刻道歉,平时应该没少挨骂吧。
过早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每个妈妈多少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语言暴力,如果你实在忍不住吼了孩子,请等自己平复之后,抱住孩子告诉ta:
妈妈不该凶你,我向你道歉,妈妈还是非常爱你的。
放下面子和身段,轻轻安抚那个尚处于恐慌之中的孩子,而不是之后仍然当作无事发生,因为不安全感已经在孩子心中慢慢扩散。
今天听闻一个噩耗,作家林清玄逝世了。在养娃道路上,我一直把先生的这句话奉为圭臬: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我们把孩子成长之路上出现的问题,应当视作一次教育的契机,吼孩子根本不能算教育。
理智地接受孩子已经犯了错的事实,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
这样不仅让孩子知道自己犯的错的严重性,同时也不会让孩子不安,因为ta心里知道自己好好承担责任妈妈一定还是爱我的。
而无明的父母只会在孩子表现中看到消极的一面,事实上那是自己的焦虑在孩子身上得到的映射。
接纳自己的缺点,也接纳孩子的缺点
有次儿子撕一包饼干,不小心口子撕得太大,把饼干撒了一地。
没等他开口,立马就冲他大吼,今天一天不许吃零食了!并且把他手里剩下的小半包饼干全部扔进了垃圾桶。
后来孩子让我帮他撕开,我也不小心撒在地上,可孩子却说;没事的妈妈,我帮你捡起来。
当时有一瞬间眼泪都涌了出来。大人只会用脾气解决,而孩子却在教会我正确的处理方式。
很多妈妈在这种情况,总是歇斯底里先吼一通,有时候还会波及到一边的老公“把你儿子给我抱走!”然后自己一边生着气,一边捡起地上的饼干。
可孩子教会我的是大可以不发脾气,和孩子一起弯下腰把所有的不顺心统统扫干净就可以了。
我生气会凶孩子,可孩子却从来舍不得凶我。
后来,每次在怒火值飙升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件事,孩子也不是故意而为,好好说话才能收获一个内心充盈着幸福感的孩子。
经常被父母后的孩子,把情绪调成了静音
昨天发生了一件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记录一下的。
有亲戚来家里做客,带了点巧克力作为礼物给女儿。她很开心地说了谢谢收下了。
过了一会,女儿抱着那盒巧克力吃了起来,老乔走过来也顺走一块。至此,女儿似乎有点不开心,憋着嘴默默哭了起来。
老乔问她:“好好的怎么哭了?”她不说话,继续掉眼泪。
“是因为爸爸吃了你的巧克力吗?”她带着哭腔点点头。
亲戚见了说:“你爸爸吃你一块巧克力也要哭啊?好了不哭了!他是你爸爸,怎么不能吃了?这不还有呢吗?”
女儿依然不说话。
老乔把她带房间里,告诉她:“那是别人送给你的礼物,爸爸没有征求你的同意就吃掉了,是爸爸做得不对。爸爸向你道歉。”
女儿慢慢止住哭声听爸爸继续说:“你心里不舒坦,也不能一直哭啊,不然爸爸也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对不对?以后你就直接告诉爸爸,你吃我巧克力我不高兴了,不要闷在心里,直接告诉我你哪里不高兴好不好?“
女儿这才平复了情绪,同意地点点头。
老乔能这么耐心地教育孩子,我还是很欣慰的。听了亲戚那一番话令我不太舒服,我当时非常担心女儿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以后不再愿意与我们分享她的小心事。
从小到大,没有人这样和我说过:你不高兴了是吗?那你告诉我你为什么不高兴。
然而大多数父母都在扮演“亲戚”的角色:这点小事也值得哭吗?再哭就自己到房间里去反省一下!
无论是伤心还是高兴都没有人告诉我,没人帮我分析情绪,我该如何处理?只要一哭,接下来就是一顿骂。这让我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只要表现出不高兴、生气,就是不对的。
久而久之,一个孩子只能本能地选择回避,形成“回避型人格”,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很少与人争论什么,据理力争成了凌驾于说理之上的一种交际破裂的预兆,甚至腹诽了一万次的话,一旦看着父母的眼睛也变得哑口无言。
问题的伊始,不过是不愿意把真实情绪表达出来而已,犯了错害怕被责骂、批评,拿到了奖状害怕被说是骄傲自满。不处理情绪、不断回避,成了习惯。
那些亲密的亲子关系被闷着闷着闷坏了,长大后的孩子学会把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这样妈妈就不会吼自己,才算能维护好这段亲子关系,不想这才是把亲子关系推远的开始。
所以,不要说孩子跟自己不亲了,我们是否自我反思过?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大的死敌,其实是父母的脾气。育儿之路,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