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半途而废 还是 坚持到底? | Dr. Mommy聊正面管教

作者:DrMommy 01-26阅读:1783次

DrMommy

每周六上午10:00, 不见不散

文:Jennie真真

图:Pixabay

01

蛋哥,知名纯球迷。从叮当两岁开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上课陪着,拍照,录像,喝彩,晚上回来还剪视频,配音效。

梦想我当能早日爱上足球,继承自己的战靴。

可是啊,娃总不按套路出牌,

这不,现在当仔坚决不上足球课了!

蛋哥很懊恼,蛋哥不是一个人。

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吧:

刚报了兴趣班,突然说不想去。

学了好久的乐器,突然厌恶,要砸琴。

坚持了几年的足球课,说不喜欢足球,不上了。

应该坚持不懈,还是要半途而废?都不是。因为除了无脑的坚持和冲动的放弃,我们应当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找一个平衡。该坚持时候坚持,该放弃时候放弃!

这听起来太难了,还是先看看有没有啥公式可套吧!

02

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先默念9个字:

不捧杀,不抄底,不加戏

1.不捧杀。

反例:

“你是最棒的!”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属于你!”

赞美,是一碗有毒的鸡血。无脑坚持,哪怕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也不能成为高手。有目标,却没有战略,不思考,依惯性继续往前走,靠忍耐,这只是强留于舒适区。

根据年龄特点来解决问题。下面几个不同时期孩子内心会问自己的一些问题,应该可以帮我们衡量眼下的决定是否合适[1]。

假设有一个孩子,这五个阶段过得都不好,那么ta就会得出以下5个结论:

所以,所谓兴趣班,到底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兴趣?

之前个体心理发展的五个步骤,已经看出了,到了初中(10~14岁),孩子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所以就拿孩子参加某一个体育运动来说,哪怕是培养运动员,10岁之前都是不能死磕一项运动的,10岁以下的孩子也根本回答不了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这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个人很推荐去少儿体能馆,儿童运动馆玩一玩,跟着教练提高基本的运动素质,而不是某一项运动的特别技能。

10岁之后,当孩子本能在探寻什么可以给我带来快乐这个哲学命题的时候,倒是可以鼓励再坚持一下的时候。

2.不抄底。

反例:

“不练琴,就不能吃饭!”

“不去学英语,就不能看动画片!”

“不踢球,就不买玩具!”

惩罚,看似见效快,但后患无穷。用事件B来作为事件A的惩罚,这像不像将士在外征战,而敌方在你家后院儿放火烧粮仓。将士还有心征战么?孩子还有可能因内在动力而去坚持吗?

逼迫只会加重焦虑。而抄底,反而将本来会很有趣的事件A硬跟负面情绪事件B撮合在一起。有时候会觉得,“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不逼孩子一把,哪能激发出孩子的潜力,孩子需要去学会坚持不懈,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是,这碗鸡汤,有毒。心理学家Grego Miller 和Carsten Wrosch 发现,而在一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为了遥远缥缈的目标努力的青少年女孩体内发现了更多的一种称为C反应蛋白(C.R.P.)的炎症分子,该分子与成年后糖尿病,心脏病和早衰的发生有关 [2]。这也就是说,能够脱离不现实目标的人会活得更幸福,身体更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尚未成年就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畏惧挑战、沉迷烟酒网络等,这不是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么?

抄底烧粮仓,靠惩罚威胁逼孩子就范,当孩子心理都是压力、焦虑、恐惧的时候,他只能用动物脑来本能自保或反抗,根本无法动用理性脑分析,更别说什么从错误中学习。

3.不加戏。

反例:

“现在不坚持上足球课,长大就没有拼搏精神!”

“今天放弃钢琴,明天就放弃人生!”

“这都是为了你好,不然长大后会怪爸爸妈妈小时候没有逼你!”

“我家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别人会怎么看我?”

别给自己、给孩子加戏。

一次放弃,当然不意味着孩子以后会放弃所有的东西。今天放弃足球课,并不意味着长大后就要天天辞职。不要因一次的放弃就给孩子贴上了loser的标签。

重视孩子的感受。明明心底不喜欢,却被逼着去做是痛苦的一件事。感受力远远不如孩子的大人,都厌烦被人强迫的感觉,更别说孩子了。

03

推动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燃料

是兴趣、是成就感,是发自心底的热爱,是由理智脑而发的决定,

而不是疲劳、失败、沮丧、烦恼,由动物脑而始的冲动。

怎么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秘诀:

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有一句名言,

试着问问我们自己,是在感觉好的时候做得更好,还是感觉糟的时候做得更好呢?

1.关注解决问题。

剖解“放弃”

  • 找原因。

和孩子聊天,了解他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

比如:上足球课的时候,你最不想做什么呀?你最不喜欢什么?或者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模仿兴趣班的老师或同学,试试在在游戏里孩子能不能表达出来真实的情况。

设立放弃线,比如再上两次课,如果你仍然不喜欢,感觉很痛苦,那我们就放弃。

  • 务必放弃的时机:

i. 出现了心理疾病的警报。

孩子出现失眠,睡眠质量变差,胃口变差,对这个活动表现出恐惧,脾气暴躁。

ii. 受到来自教练或是同学的欺凌。

易见的是遭受身体上的侵害,隐形的是承受心灵的创伤。孩子不想去上课不一定是不喜欢这个活动,可能是受到了老师不公的对待,或者是身边有欺负ta的小朋友。研究学校和教师的资质与理念,出了问题后,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iii. 父母的得失心过重。

当孩子在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父母的关注点是在孩子有没有得奖?有没有赢得比赛?而不是在孩子自己有没有享受这个活动的时候,就是应当放弃的时候。

父母的压力,有时才是孩子焦虑的真正来源。美国心理学家FrankSileo博士出过一个很有名的绘本《输不起的莎莉:教孩子如何面对输赢》

他曾说:“父母只重输赢,完全剥夺了孩子参与某个活动乐趣,这就是孩子没有兴趣继而厌恶的源头。”过重的压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终身损害。

iv. 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课余时间完全被各种兴趣班占据。

2. 主动出击:逻辑整合。

如非上述应当放弃的情况,在鼓励孩子坚持的之前,首先要帮孩子理清因果关系。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差的,所以有一步是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做。

比如:

“你是因为觉得累,所以才不想上足球课”

“投篮总是不中,所以你觉得不喜欢篮球了”

“因为打篮球,所以你没有时间跟朋友去公园了。”

“因为你觉得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所以享受不到乐趣就不喜欢了”

找到因果,然后就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继而想到解决办法。

3. 调整期待。

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激发兴趣的环境:经常关注相关消息。人啊,容易爱上自己的熟悉的东西,这是有研究证实的哦。以前我们发过一篇研究,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吃蔬菜。研究人员发现,有规律地为孩子的餐盘提供蔬菜,是让孩子爱上蔬菜的好办法。

调整目标:

比如:

从让孩子成为专业篮球运动员,到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

从让孩子钢琴考过10级,到让孩子爱上音乐带来的快乐。

“如果你真的不想打篮球了,你想做其他什么运动呢?”

询问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挑选兴趣班,而不是由父母决定。

尝试新的活动,找到新的目标。

4. 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做孩子的榜样,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养孩子的所有环节都分4步走:

第一步:我做你看,

第二步:我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你做我看,

第四步:你自己做。

大人总是忽略孩子的头脑发育过程,经常会不自觉的省略前两步。

对这个过程有觉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要教给孩子的。让孩子看看你是怎么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手把手教孩子克服困难和弱点的方法,进行有头脑的刻意练习。

教给孩子拥抱情绪,并控制行为。人的情绪大概有上百种,但简单来说大约可以分为四类:恐惧、悲伤、欢喜与愤怒。

我们可能会简单的认为:欢喜、快乐是正面情绪,愤怒恐惧悲伤是负面情绪。但其实情绪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并没有正负与对错。只是在当下的事件中,会裹有当下的意义。比如,看见受伤的动物,心生怜悯的悲伤或愤怒,这是正面情绪。而因伤害他人而沾沾自喜的欢喜,则毫无疑问是负面的。识别情绪,约束行为,做给孩子看。

5. 小步前进 + 鼓励。

给予清晰具体的鼓励,鼓励行为本身。

鼓励三句式:

“我看到在练习双手投篮时候花了很多时间。”

“谢谢你愿意再尝试翻跟头,这就叫勇敢。”

“我相信你自己的力量。”

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设立合适的任务难度,拆分大目标,提供跳一跳就能实现的小目标。

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在他人面前展示的机会,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机会。

04

我小时候也上过不少兴趣班。

学过画画,跳过舞蹈,半途而废了。

学过电子琴,也弹过钢琴,坚持了好多年。

父母一向以我的心意为主,也是他们放手任我,虽说在琴棋书画上并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造诣,不过直到现在依然能乐在其中。

童年练习那些的曲子,我早已忘掉。

但那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总能把我拉回童年最温暖纯真的时光。

(画外音)

蛋哥:“当仔不想上足球课,可是我想踢球啊!但这零下二十度的风城,球友何处寻啊!”

---------------

本文参考文献:

1. Vasta, R., Miller, S. A., Ellis, S., Younger, A., & Gosselin, P. (2004).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2. Danesh, J., Wheeler, J. G., Hirschfield, G. M., Eda, S., Eiriksdottir, G., Rumley, A. & Gudnason, V. (2004). 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circulating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14), 1387-1397.

-------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加星标置顶Dr.Mommy吧 ✨!

谢谢您转发到朋友圈,把更多的父母凝聚在这里。

下周六上午10点,咱们聊聊《怎么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Dr. Mommy说】专栏简介

Hi, 你好。

我是Jennie真真,北体大运动科学硕士,专注于儿童健康发展领域已7年有余。曾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给近两千中外家庭授课,后退学移居芝加哥做回全职妈妈。家有两宝,心有期许,随心所欲,活到淋漓。

————

知乎:Jennie真真

微博:Jennie真真_DrMommy

微信:75776116

关键词查阅其他原创。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