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的差距3岁就已经拉开了?用好这3000万,为宝宝的成长加速

作者:小公主变形计2018 03-08阅读:1869次

好友来电话跟我报喜,说换房子了。卖了两处房换了一处不到90平的学区房,10万一平米,从此每个月的开销里要多出一笔一万多的房贷。我笑她是急性子:刚结婚半年,还没孩子呢,张罗什么学区房啊?!

她却在电话那头特别笃定:“现在我苦点没事,可等我宝宝一出生,就有好的幼儿园和好的老师在等着他啊!”

我知道她喜欢孩子,我都能想象到她说这话时一脸憧憬、胜券在握的样子。我对学区房没有这种执念,但做母亲后,我总是忍不住跟孩子说话。手头干什么,我就会跟孩子说什么,出门看见什么,我就会给孩子讲什么。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孩子两个多月时,我带他去公园,正指着新开的玉兰花跟孩子说呢,一个大妈特意停下锻炼,凑过来说:“闺女,看你说得这么起劲,我还以为孩子多大了呢。没想到才这么点儿,能听懂啥?你老让他这么动脑子听,别累着他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只好礼貌地笑一笑。

我和我那位急着买学区房的好友,都是凭着直觉甚至是本能在做母亲。但好的幼儿园真的就能让孩子一马当先吗?我跟宝宝这么说话,孩子是在受益还是真如那位热心阿姨所说,是在“受累”?我没有答案。

直到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越贵的,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经科专家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

写这本书的人叫达娜·萨斯金德,她是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的负责人,也是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她用长达30年的的时间来研究: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积累,她发现,拉开孩子们差距的,不是别的,而是孩子的早期语言环境,也就是父母的语言。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名字。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正是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真正意识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掌握在所有父母手中,而且完全免费。为人父母,不必向外寻找,只需运用好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为孩子营造绝佳的环境,为孩子未来的加速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父母的语言到底有多神奇?看看这项脑科学研究成果

人脑天生就有1000亿条神经元,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能力。但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在从出生到三岁,是这种类神经连接产生的鼎盛时间,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到1000条新的连接,但同时大脑也会将弱的、不常用的连接削减掉,以减轻大脑的负担。

婴儿从一出生就在通过父母的语言收集信息,从特定语音模式开始为他们的第一次开口发声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不断处于刺激中,也在不断的自我构建中。

三岁前是脑回路构建的关键期。没有接收到丰富语言环境的孩子,弱的、不常用的连接就多,被自动削减掉的就多;而得到丰富父母语言的孩子,类神经连接就丰富。换言之,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大脑有塑造作用。父母语言越丰富的,孩子的先天潜能就更充沛。

为什么是“3000万”个词?

3000万词汇的概念始于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其最终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者跟踪了来自不同经济阶层的42组家庭,收集统计每个家庭父母说话时使用的单词数量,并记录孩子们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发现:

不同的家庭,父母说话时使用的单词数量差异惊人。3年间,语言环境有欠缺的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数量是1300万个;而父母善用语言的家庭,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数量是4500万个,相差3200万个单词。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越多,孩子词汇量的增长越快,孩子3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越高。

作为父母,谁愿意让孩子因为我们少说了3000万个单词而落后于人呢?

这是什么样的“3000万”?

简单重复并不能让孩子聪明起来。这3000万单词具有这些特征:

1.包括数学词汇、空间概念等词语。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父母把数字、形状、空间描述等放到日常对话当中,哪怕孩子不接受专门刻意的训练,数学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也会提高。

2.语言类别越多,全家人一起聊天越多,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智力发展越好。

3.夸赞孩子做事的过程和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更能让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主动进取和面对挑战;

4。用建议提示而非命令和恐吓,孩子更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变得独立自主,具备自我调控力。

5.使用名词比使用动词更能激励孩子。比起“你愿意来做爸爸的帮手吗?”比“请你来帮帮我”,更能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

用这4个原则,打造你的这“3000万”,让孩子更有潜能

(一) 共情关注

核心是: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这是父母用语言开发大脑的前提。孩子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站在孩子的立场,顺着孩子的兴趣点来,任何时候先回应孩子的兴趣,再等待时间成熟时去和孩子谈论。

回想一下,当孩子看绘本走神时,当孩子在听故事被门铃吸引时,你的反应,符合这个原则吗?

(二)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不仅是指要跟孩子多交流,还要通过语言补充、语言扩展等方法让交流更广泛、更有深度。

我几乎出于本能的一边干活,一边跟孩子说自己在干什的做法,居然误打误撞正是这本书里所提倡的方法。书中说,尽可能用不同的词汇去描述,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这对孩子而言,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将语言和当下情境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对孩子的认知发展特别好。

此外,帮助孩子扩词成句也是一个实用技巧。现在每当宝宝朝着张开双臂,嘴巴里发出不太清晰的“ma ma”时,我就会第一时间说,“宝贝是想让妈妈抱抱你,对吗?”

书中还有一个提醒,是我所忽略的:少用代词。避免跟孩子说“这个”“那个”“它”,多用实词或描述性语言,孩子更能接受。所以,原来我会跟孩子说“你看这个”,现在我改成了“你看,树上有一个小果子,绿色的,圆圆的”。

(三)轮流谈话

和孩子在交流时,采用轮流参与、你来我往式的谈话。多问开放式的问题,问"怎么办"和"为什么",比起用‘是’或‘否’作答的问句,更有利于孩子展开独立思考。

(四)关掉电子设备

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不符合前面3个原则,不关注孩子,不交流,更没有轮流谈话,纯粹是单方面的输出。而回应和互动才能真正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作者还专门为此开展过一项研究: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其中一半婴儿听到的是看护人员讲出的充满母爱的汉语,另一半婴儿听到的是通过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出来的。经过12次实验室观察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够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而听到录音或视频设备说话的婴儿则没有任何变化。

关掉手机,是让自己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前提,也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力量的必要条件。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出生而陷入极大的焦虑。

像我好友这样,承受着压力也要给换到学区房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如此提前筹谋,无非是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那位热心大妈一样,凭经验去养育孩子的人,也不在少数。

可这3000万单词的研究结论,却经由科学研究和论证,把一个事实摆到了我们面前:孩子的差距,在3岁前就已经存在了。造成这个差异的,就是父母给孩子的早期语言。我们如何说,有具体方法,更有原则指导。

我,我好友,还有无数和我们一样负责养育孩子的年轻父母,是时候正视语言的威力和魅力了。好好善用这4个原则去跟孩子做正确交流吧。孩子的3岁,转眼即来;孩子的未来,你“说”了算。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育有一儿一女,获多平台原创邀约,用真实的养育经验和走心的育儿思考,助力您轻松育儿。感谢您阅读和转发此文。欢迎您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