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如何培养感恩娃?(值得收藏)

作者:尊说育儿 03-18阅读:2459次


一提到“感恩”,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能够培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父母一生的福报。中华传统美德所颂扬亲、孝、悌、严观念浓浓的沁润着整部民族文化史,在这其中感恩之心则被凸显得尤为重要。感恩心同时也是东西方各国、各个民族都共同赞颂,永远讴歌的内容。

然而感恩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培育出来的。培育好了是全家人的福气,培育得不好,就会给周围人带来烦恼和麻烦。

我身边就出现一件这样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个朋友一家人刚刚搬到一所大城市生活,因为当时手里没有太多钱,只能买一个60平米的小房子供一家人居住,后来家里的条件好了,就又买了一所大房子。全家人搬进大房子之后,小房子就空闲下来。这时刚好从他的老家来了亲戚,没有地方住,于是朋友一家人决定把小房子先借给亲戚临时居住,也没有要租金,算是照顾亲戚了。

之后朋友家的条件越来越好,又在大城市贷款买了两套房子,后来朋友考虑想在市中心买一个商铺用来做生意,因为手里的钱不够,于是想卖掉借亲戚的那套房子和一套贷款房用来买商铺。

接下来就朝着大家喜闻乐见的剧情发展了。没想到和亲戚沟通自己的想法之后,亲戚非常生气的说:“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撵人走吗?有话你就明说,我们交你租金不就行了吗?至于找个借口把人往外撵吗?你这不缺德吗?” 结果亲戚不愿搬出房子。朋友还特意在外面找了一个合适的房子租下来,并且付了一个月租金之后让亲戚般过去,亲戚一看实在没办法了,就说:“干脆你把房子卖我吧!”

朋友一家当时急用钱,卖谁不是卖呢?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亲戚只愿意出当时房子的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朋友并没有接受。最后的画风变成:“你这是要把人逼上绝路啊!” 并且从此两家以仇人相对。

在这个事情里,朋友一家原本的善良、好意,却被不懂得感恩的亲戚当成了理所当然,反过来还恶语相向,可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会给他人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我曾经还亲眼见到过,一个孩子在路边因为琐事踢打他的母亲。我认为,这样没有孝道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便是身边人都包容他,长大以后也很难过上理想、快乐的生活。当然,这样的孩子也一定和家长失败的育儿方式有直接关系。

正是因为这些,才更加迫切地促使我写这篇文章,让更多的家长知道,孩子的感恩之心,是需要你在他还是宝宝的时候,就要重点培养的。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培养呢?下面我仅以个人观点总结了三个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家长。

感恩心成长的第一步,感受满足

新生儿在饥饿的时候从母亲那里得到乳汁,对宝宝就是一种“安定状态”。一岁左右的学步儿,已经养成了听母亲唱歌或者讲故事的习惯,听歌或者听故事时,宝宝那甜甜的表情所反映的安宁,就已经具有了可以被称为“幸福感”的色彩。

感受满足是必须要以感受缺失为前提的,没有对缺失的意识,就不会有对需要的意识,也不可能有弥补缺失、满足需要的安宁体验。许多父母看不到这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避免宝宝因某种缺失而产生焦虑体验,会过于卖力的超前预计宝宝可能面临的缺失。然后对宝宝实施超前满足,殊不知缺失经验的获得与缺失体验能力的成长对宝宝整个成长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被剥夺了缺失、焦虑、满足、安宁经验的宝宝,感受他人恩惠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成长都会受到阻碍。

感恩心成长的第二步,是发展对感恩来源的认知能力

换言之就是亲子间认知能力。父母对宝宝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任何的回报,但是正确的让宝宝认识,培养应有的感恩意识,是培养宝宝完整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缺失。

感恩心成长的第三步,这是发展对施恩者的回报意向

3~4岁的幼儿能够大致理解妈妈上班辛苦等内容,也能够理解和做出搬张椅子请妈妈坐、亲亲妈妈的行为,这些成长是与感恩能力的第二步、第三步的教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当然随着个人越来越趋向人格的完善,感恩报恩的能力水平也越来越高。正常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的成年人会感激大自然的各种恩赐,并且用保护自然的行为努力去予以回报。

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会感激他人能接受自己的帮助,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并回报社会以便更加努力的奉献。而这些完整的人格培养。都是基于自幼家庭对宝宝的感恩心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希望各位家长们能够重视对孩子感恩心的培养。

懂得感恩的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愿每一个人懂得感恩!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有关感恩的事情,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