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她的孩子3岁多,最近两个月总是莫名其妙地肚子痛/胃痛。朋友一开始也没在意,但后来孩子这个问题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而且频率也越来越高。
朋友一家就带着去看医生了,第一个医生做了一些检查,各方面都没问题。但孩子回家后,又开始各种肚子痛。
就这样陆陆续续折腾了两个月,当中也时不时需要请假在家歇着。朋友也还一直换着医生看病,直到最近看的第三个医生才给了一个反馈,这是你家孩子装病吧。
朋友被提醒后再一想,还真是,似乎每次孩子喊肚子痛,总是发生在早晨上学前。
无独有偶,最近公号也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
1孩子肚子痛的真正原因
这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谁小时候没有这样的经历?孩子装病,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有意为之,真的是在装病, 为此来逃避某件事,或者希望得到父母额外多的关心。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真的是感到肚子痛或者头痛,但却是神经系统导致的,有的孩子过于紧张、焦虑、害怕就会出现这个情况。
这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一个小贴士,不仅仅针对装病这件事。就是如果我们开始发现孩子时不时会出现某个重复的情况,那么建议大家进行记录,看看有没有规律可循。
2ABC记录法
接下来要说说记录方法了,同样是记录事实,但是记录的质量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观察是否有用。这里分享一个小D的认知老师告诉我的ABC原则,是美国幼儿园老师培训时的知识。
A(Antecedent):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B(Behavior):孩子当时在干吗?
C(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不能光记录当时发生的情况,而是要有前因后果。当然有时A和C并不是同时都会存在,所以大家可以灵活运用。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普通记录:嘟嘟最近经常说肚子痛。
ABC记录:嘟嘟最近经常说肚子痛,总是发生在早晨的时候。如果坚持让她去上学,肚子痛的情况就会加重,常常表现为吃不下早饭,有时甚至都无法坐直身体。如果我请假,也替她请假,她的状况一般在接近中午的时候就缓解了。
从普通记录里,我们是得不到任何线索该怎么办。但是从ABC记录里,尤其是持续这样记录后,我们就能发现规律。
这样就会有一个假设:嘟嘟是不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寻求关注?有了这样的假设后,我们可以再去思考,就更容易有解决方案。
3如何验证孩子是在装病?
当然有的父母就会问了,有了假设后如何验证呢?怎么来确定孩子是真的不舒服,还是在装病呢?比如就像这条留言那样:
其实这和应对孩子所有常见疾病的状况是一样的,我一般会观察两点:
1、精神状况是否良好?
2、有无伴随的症状?比如肚子痛的伴随呕吐、腹泻?头痛的带有发烧等等。
4当我们确定孩子装病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这需要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的,但有两个大原则可以供大家参考。
1、生病呆在家更加无聊
有时可以尊重孩子,就请假一天呆在家里(当然这也意味着你需要请假一天了)。很多时候你就会发现,只要当你说出口,那我们今天不去幼儿园了,孩子的“病”似乎就已经好了一半了。
这时,不妨就“演戏演全套”,陪伴孩子一会会,吃一点喝一点后,把孩子安排上床,和他说,“因为你生病了,生病最好就是多休息,所以今天也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电视,你好好睡觉吧”。
然后就离开孩子,我们自己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有家庭作业的,还可以鼓励或者陪同孩子做,告诉孩子,不去学校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完成作业的。
当孩子意识到,其实呆在家里更加无趣后,他们装病的几率就会显著下降。
2、建立生病不去学校的规则
小D也有过那种早上不想起床(尤其是冬天),躲在被窝里和我说,妈妈,我头痛,可怜巴巴地看着我。
我每次都会去摸摸她额头,确认是否有发烧的情况。如果没有的话,我就会说,“那有没有发烧呢?没有发烧,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一步既表示了关心,同时也传达了我的态度。
然后我会提议,“我们先起床吃早饭吧,吃完早饭再看看情况”。这一步是“以退为进”,先不要去纠结是否去学校,先提议第一步。而且吃早饭也是很好观察孩子是否真的病的机会。
吃完早饭,确定孩子其实没事,有的孩子甚至只要爬出床了,也就基本没事了,那么大可送去学校。
4人嘛,总有“那么几天心情状态不好”,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你发现孩子持续在装病,那么只用上面的原则就不够了,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孩子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发现真正的原因,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父母陪伴时间少了?某项学业让她觉得很难有压力?孩子之间社交出现了问题?这三项是排名最靠前的孩子装病的心理因素。
针对这样的情况,上面的两大原则还可以继续进行,但与此同时更加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排查原因。
不要总是想着去教育孩子,或者逼迫孩子,而是先从自身、学校、周围环境出发,去了解到底什么在困扰着孩子。
当然,总有时候我们努力了也没找到孩子负面情绪的原因。但就像游戏力所说的,把情绪看作一个天平,并不是总要去修正负面情绪,而是多关注情绪的平衡。
有时多给予孩子正面情绪,孩子自身就有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天平。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在乎和聆听,仍然是有用的。
5写在最后
总有人会说,这样对孩子是不是太宠了?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我始终觉得,孩子是爱不坏的,真正会变坏的孩子是和父母联结断了的。
把每一次孩子的行为视作他在努力和我们建立联结,然后去理解,他们的认知和能力的不够完善,所以有时难免笨拙,甚至还会“讨人厌”。
但正因为他们在乎和我们的联结,才不惜一次又一次展现自己那些真实的想法。
只要联结在,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孩子最愿意听的就是我们。千万不要只看到成人世界的标准,而毁掉了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渠道。
永远不要低估了爱的力量,也永远不要高估了教育的手段。
P.S.看完这篇,也许还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在纵容孩子撒谎呢?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戳->小小孩撒谎了,其实我们该开心才对
大J叨叨叨
纽约最近终于有了一点点春天的感觉了,天气转暖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户外玩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我是从小运动很差,外加父母都认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理论,导致我基本上没啥擅长的体育运动,还特别怂。现在带着小D去公园玩,有一些她玩的东西,我其实内心是害怕的。
像下面这张的滑梯,我从她开始往上爬就会心发慌。但我知道自己恐慌没用,碎碎念反而让她分心,所以一直选择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多放手让小D玩耍。你们是不是也这样呢?
推荐阅读
真的误会了,一输就发脾气的孩子不是“输不起”
迈向独立,从每个孩子的第一个伙伴开始
你们问的最多的,我是怎么提高自己英语的?
死亡教育 | “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附绘本推荐)
这是我的第四本新书,系统分享了学龄前儿童发展的5大模块、16大核心能力的早期发展方法。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历史推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
让更多的人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