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才能有的放矢

作者:沛泽妈读心理 04-13阅读:3122次

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用来比较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关于这一点,不少家长也有体会,家里有两个孩子,虽然是一奶同胞,但他们的性格、秉性却有很大差异。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一双令人羡慕的儿女,老二是个女孩子,从小就乖巧听话。可老大儿子小林从小就让她操碎了心,他的很多行为都让朋友非常不理解,无法忍受。

比如,带小林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会躲到桌子下面不肯出来,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他都很少与人交流。

有时候小林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问爸爸妈妈某些成分的化学式,同样的问题他也问过老师。但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在搞怪,基本不去搭理他。

后来,这位朋友怀疑儿子患有心理疾病,就带儿子去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儿童。

看到这里,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个孩子将来应该不会有出息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后来小林跳着级如同坐火箭般的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这个故事的结果太出乎人意料了,你一定想知道是如何做到的吧?先不要着急知道答案,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会如何对待与引导呢?

有数据证实,模仿性学习的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占据了近一半的份额,因而很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在很多时候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异类,小林就是“异类”之一。

还有电视剧《大宅门》里那个调皮捣蛋的景琦吗?上房揭瓦,打架放火,被胖揍一顿后仍然不失捣蛋本色。如果没有碰到后来的那个老师,他或许要么惨死于老妈的棍棒之下,要么成长为街边古惑仔。

思维方式的不同、社会体制的约束,以及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中去,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要求或者理解孩子。这对于大部分模仿型孩子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另一部分如逆思型或是强烈认知性的孩子并不适应。

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都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孩子的学习风格可大致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模仿型

特质说明:以模仿为主,拥有复制的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对于此类型的孩子,培养正确的是否观念是关键。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如果大人的言行不当,孩子就会模仿,很快学会,比如有的孩子说话经常带有的口头禅,往往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2.认知型

特质说明:以认知为主,拥有探索精神,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自己去发现、领悟,常常被误以为太主观,不易沟通。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避免一言堂,应该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孩子,多让他思考,少给他答案,给他更多的自由,充分的尊重孩子,遇事多和孩子商量着来。

3.逆思型

特质说明:以反向思考为主,个性倔强,拥有创新的能力,思考方式往往与人不同,对于这类孩子切勿以强迫、打骂的方式逼其就范。

这种孩子通常是老师、家长比较头疼的类型,不过我认为如果你的孩子是逆思型的,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虽然孩子的一些行为与常人不同,但他拥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发明家的潜力。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与常人不同,经常会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甚至会让老师、家长觉得可笑。

当年,牛顿坐在树底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就砸出了个地球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换做是一般的孩子,恐怕拿起苹果就咬下去了。所以,我们应该理解、支持孩子,他与别人不同,不代表他是错误的,真理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或许他的独树一帜是正确的呢?所以,请不要强迫孩子顺从你、屈服你。

4.开放型

特质说明:以开放思考为主,拥有大量吸收能力,给他多少,他就吸收多少,尤其是0—10岁是重要的关键时期。

开放型的孩子就像海绵,吸附能力超强,无论你给他多少知识,他都能全盘接受,不要担心孩子会累,他其实正乐此不疲呢!对于这类型的孩子,家长要尽可能地培养他的广度、力度,否则,孩子的潜能就会被浪费了。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当你发现你的孩子不一样时,千万不要轻易地定义你的孩子有问题,每个孩子都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同样,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特质!

从遗传的角度来讲,孩子的先天特质中一定有与父母类似或是相同的成分,从后天教化中说,孩子在模仿期间的学习一定最多是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所以,若想让孩子突破父母更有成绩的时候,就一定要看到属于孩子自己的那部分先天特质。

虽然有很多的父母看到了,却无法理解。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有时候让父母自己都喘不过气,回家后看到一个上窜下跳的孩子难免怒从心头起。于是就开始抱怨为什么人家的小孩都是乖宝宝,自己家的就是个孙大圣,更有甚者会觉得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之类的疾病。

同样,学校的老师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也很头疼,因为这些孩子会破坏班里的整体气氛,他们上课不老实下课到处窜。而事实情况也有可能这种是属于体觉特别好的孩子。他们唯有这样才能有安全感,唯有这样才更有学习效率。

记得美国有部电影《阿基拉》,那个女孩在完成高难度拼字的时候一定要在跳绳中才能找到最佳的感觉。这样的例子不仅出现在电影中,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

有一个十分苦恼的爸爸就找到我,他跟我说,他家的孩子每次做作业的时候,都会把音乐开得很大声,有时还会边做作业边哼歌,一副摇头晃脑的样子,虽然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很好,但是这位爸爸认为这是个坏毛病,一定要孩子纠正,要他学习的时候就安安静静的,不准听音乐。在爸爸的督促下,这个孩子勉强坚持了一个学习,可到了学期末,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考砸之后,孩子离家出走了。

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按照已有的经验、固有的思维模式来要求孩子,只要孩子与自己的心理预期是不同的,就会认为孩子的言行不当,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

早在几千年前,老祖宗们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因材施教的重点首先应该是找到“材”,没有“材”,施教就无的放矢。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一颗耀眼的星星,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关键是你清楚孩子的闪光点在哪里吗?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孩子在谈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教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从前有两只鸡,自己飞不起来,于是就去下了个蛋,孵出个小鸡,然后逼着小鸡去飞。那么,小鸡能不能飞呢?小鸡其实是能飞的,只是飞多高、飞多远,以及高不高兴飞的问题。

比如你手上有块圆形璞玉,最佳的雕琢方式是因其型而做,你一定要把它做成方形的,可不可以?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无非就是多裁掉些边角,让其最后呈现的价值小一些而已。

玉当然可以随意雕琢,它不会因为你少赋予了它价值多裁去了它的边角而痛苦。人,就不同了!

教育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统一标准的“好学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先天特质的发展空间,成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