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身亡:我们的青春期里有过多少次想自杀的念头

作者:春沨 04-29阅读:1493次

上海一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新闻已经发生好几天了,但我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去客观的评价这件事情。

如果说男孩抗压能力不强,好像是在为妈妈“野蛮”的教育方式开脱;如果说妈妈也许对孩子恶语相向,但又可能回避了万一是孩子不上进的事实。

因为没有在车里见到真相,所以怎么说都不对。那就不如以这件事情为由头,说说“中国式的教育”吧。

中国式教育——情感缺失

如果说“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60后、70后都不能算,80后应该是最开始也是最严重的一批。

60后、70后基本没有独生子女,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彼此有了玩伴,即便是每天斗嘴,可是还是会有精神依靠的。

由于家里孩子多,经济压力大,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以“饿不死”为主。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爷爷奶奶那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少你吃还是少你穿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孩子有衣穿、没饿死,就叫养孩子了。

但是对于8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自小就没有玩伴,没有精神依靠,他们只能依靠父母。如果他们遇到一个只给他们吃、只管他们穿的父母,显然是不能满足的。

曾经我爸说过一句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喜欢玩偶,因为他们缺少精神上的陪伴。如果有个兄弟姐妹,每天玩也好、打也罢,他们都不再会需要那个玩具了。

很多时候,玩偶就是独生子女的孤独的陪伴,甚至在他们情绪低落、没人理解的时候,玩偶是他们唯一的倾诉对象。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某视频app上,有一个视频,一个小孩子哭的很伤心抱着她的小猪佩奇倾诉,也不愿意跟父母去说。这个问题其实就涉及到了“中国式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情感教育的缺失。

有多少家庭的父母觉得我只要把钱挣回来,孩子就能过好日子了。可是又有多少家庭既没人陪孩子钱也没挣回来呢?

有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孩子一个相对没那么残酷的未来,但是如果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可能孩子会更有力量去应对一切的未知。

中国式教育——没有沟通

很多家庭的父母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去生孩子?生孩子等我将来走不动了让他来照顾我?因为我这辈子没奔头了生个孩子赚钱来养我?我没实现的梦想生个孩子让他替我去实现?

我觉得这都不是为什么生孩子的答案,但讽刺的是,这些却都是老一辈人生孩子的初衷。

我觉得生孩子往大了说,是人类的延续;往小了说,是自己生而为人,来过这世界的见证。当我们终有一天变成尘埃飘散在世界里的时候,孩子是唯一能证明我们在这世上存在过的痕迹。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可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我们要给孩子的是尊重,而不是命令。

可是太多中国家庭的父母,从来不会问孩子想要什么,而是一味的塞给孩子他们认为好的,也不管那些是否适合孩子。

本来世上成功的路千万条,而如今却只有一条。

在你念书时,只要你成绩好,不管你是不是在家自私只管自己,对待长辈没有礼貌,也不管你是不是在学校蔑视同学,你都是好孩子。

在你工作时,只要你赚钱多,不管你的钱上沾着谁的血汗,也不管你把谁的资产占为己有,更不管你窃取谁的工作成果,你都是一个好人。

慢慢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不是好孩子了,吃苦耐劳的不是好孩子了,喜欢帮助人的不是好孩子了,只有学习好的、能赚钱的才是好孩子。

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只有学习好、挣钱多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让人羡慕的。所以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就是给孩子定下目标:好好学习、多赚钱。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要聆听孩子真正的需求。

中国式教育——没有夸奖

为什么在很多孩子的心里留下只要学习好,哪怕我去偷、去抢我也会是好孩子的思想?就是因为中国的家长除了学习之外,从不夸奖孩子。

我们有多少人,一辈子不敢随心所欲的做事情,一辈子都是乖巧的样子,就是因为我们等着父母的夸奖。可是,有多少人,等了一辈子,都没有等来父母的一句夸奖。

在中国,好像除了学习好,再也没有什么是值得让父母夸奖的事情了。

有时孩子一脸兴奋的跑去找妈妈,告诉妈妈我在学校跑步比赛拿了第一,妈妈一定会说,跑步第一有什么用,你什么时候学习第一,你再来告诉我。

慢慢孩子开始变得自卑、不自信,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好,可是他们的闪光点,父母却永远看不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埋没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才华。

前几天看了乔欣演的新剧,她跟她的上司说,你上次跟我说一看我就是从小家庭特别美满的孩子,其实恰恰相反,我从小父母就都走了,一个人辗转在各个亲戚家,所以只能特别乖,这样就可以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有多少人就跟乔欣说的台词一样:还没来得及调皮捣蛋,护着她的人就都不在了。更或者从一开始孩子心里就知道,我如果调皮捣蛋,我妈妈一定会不分青红皂白,冲上来直接骂我。

有个词叫狗仗人势,虽然不太适合用来形容小孩子,但是却很能描绘小孩子世界的画面。只有那些家长会护着他们的孩子,他们才有资格调皮捣蛋,那些知道父母不会护着自己的孩子,从来都是很乖的。

所以我们知道了,太跋扈的孩子是因为家里太惯着;太乖巧的孩子是因为家里太严格。

其实适度的夸奖不会让孩子骄傲,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中国式教育——不就事论事

为什么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孩子在接受批评的时候会偷换概念,也就是妈妈说的找借口,那是因为父母在教育中,没有学会“就事论事”。

有多少家庭有过这样的事情,明明答应了孩子期末考试考第一,就给孩子买他想了好久的变形金刚,结果孩子明明考第一了,家长却没有给买。理由是,在他考试后那个周三下午,他没有在家学习,而是跑出去踢球了。

变形金刚是期末考第一的奖励,既然孩子考了第一,那就必须要买。至于孩子周三下午放假跑出去玩,那你可以制定其他惩罚措施,而不是把奖品收回。

对了奖,错了罚,孩子才会有一个明确是是非观。

只有明确对错和奖惩,孩子才会上进、明理。

不然孩子会认为,我不论做什么,妈妈都有借口和理由不给我奖品,或者我只要做错一点点事情,我所有做对的也都成错的了,那我为何还要去努力呢?

“妈妈是最完美的妈妈,孩子却不是最完美的孩子”

这几年有一个词叫“别人家的小孩”,但是对应的“别人家的妈妈“我们却很少听到过。

曾经某视频网站做出一个测试,让孩子和妈妈处在单独的环境中分别给对方打分。

妈妈都能细数孩子身上的各种缺点:他挑食、他不讲卫生、他赖床。

可是孩子们世界的妈妈都是:妈妈很漂亮、妈妈很辛苦。

是啊,我们经常会听到妈妈说我们的各种不好,但是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妈妈永远都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妈妈。

尽管妈妈有着各种的不完美,可是妈妈在我们的心里就是完美的;可是,在妈妈的心里,我们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完美。

既然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妈妈怎样、家庭怎样,对他们来说都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那他们自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看了几个留有遗书的青少年自杀案例我们发现,孩子自杀的原因只有一个:妈妈不爱我了!

根据研究显示,在12-17岁青少年当中,缺乏家长关心的孩子表现出自杀倾向的概率明显较高。其中12-13岁青少年受家长影响最深,那些从未或很少成为家长口中的“骄傲”的孩子产生自杀想法的概率高出常人5倍,尝试自杀的概率高出常人7倍。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知道了,哪怕这个世界都与我为敌,我都不怕,我最怕的就是我最爱的妈妈也都不站在我身边了,那种绝望的念头才是导致孩子甚至都不去思考、没有犹豫的就选择死亡。

《都挺好》中苏明玉有句台词大家应该记忆很深刻,她冲着妈妈大喊:既然你那么讨厌我,为什么要生下我?

是啊,孩子想不明白的只有这个问题,孩子生下来不就是应该被父母爱的吗?哪怕全世界都讨厌我,我的父母是最应该爱我的。可是为什么我的父母对我只有指责和怒骂,从来没有过表扬呢?

孩子只是想成为那一个即便我学习不好,我也是妈妈独一无二的宝贝。你可以在我错的时候指责我,但我对的时候,能请你夸夸我吗?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事情,有多少中国妈妈从来不曾做到过。

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很打动我:

我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妈妈都会对她的孩子说:

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

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

我爱你,与你结不结婚无关……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心理大于生活。这个世界再也不是那个我只要管你吃饭、穿衣就是个好妈妈的年代了。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温暖的妈妈,是不是就会少一些因为心寒而死去的孩子呢?

我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人子女,而你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做我妈妈,你能不能不要再武断的单方面决定如何做我的妈妈了?我们多多交流、多多沟通好不好?

文末,把我搜集到的一些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数据复制给大家看看,希望这些数据,能让未来的世界里,多一些有爱的妈妈。

第一组数据: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第二组数据: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

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第三组数据: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第四组数据: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第五组数据:

有人研究了50名自杀青少年,其中25人在自杀前思考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4人考虑了24小时以上。只有20-25%的青少年自杀是有计划的。

——END——

文:晨涵

图:网络

春沨尽量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