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偷过钱的孩子,现在都怎样了?

作者:年糕妈妈 07-01阅读:1497次

1

上周在微博热搜,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小学生赊账百元吃零食,家长盛怒之下把小卖部砸了。

事情具体是这样的:湖南一名小学生,没钱买零食,小卖部就给孩子赊账。到暑假要还钱了,孩子急了又不敢向父母开口要钱,就想到了偷钱。

孩子偷钱被家里发现后,父母认为小卖部给孩子赊账是在诱导孩子偷钱,一气之下砸烂了小卖部。

对于小卖部该不该被砸,有人觉得:这是父母自己没教育好孩子,还把责任推给小卖部,不像话:

也有人觉得:小卖部给没自控力的小孩赊账,就像是给还不上钱的人放贷,店主当然也有错。

争执不下的两方意见各有道理,可跟身边朋友讨论的时候,更让人感慨的是不少人的童年里,那段关于“偷”的曲折经历:

果姐:

在“偷钱”这件事上,我是幸运的,因为有个睿智的妈妈。

我第一次偷钱,其实也不算“偷”。就是我妈衣服被我碰掉地上了,口袋里的10多块钱掉了出来。我当时就捡了那些钱,花1块钱买了根棒冰、花2块钱买了泡泡糖,结果被我妈发现了。

她当时没怎么批评我,就挺严肃地说:“这是我的钱,你没经过我允许就拿去花了,非常不好。但妈妈也有错,没和你说过这事,现在你知道这事的严重性,相信你以后也不会犯了。

但这个月的零花钱就取消了,以后我会在家里某个地方放2块钱,你找得到就还是你的零花钱,找不到就没办法了”。

从那以后,我肯定不会再拿别人的钱了。就想着找钱,找钱的时候,还顺便找到了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比如爷爷的鼻烟壶啦,绝版的连环画册。现在这些我都收藏着,很值钱不说,还真的很怀念那段时光。

翔哥:

我爸爸是镇里一所小学的副校长,从小对我要求很严格。我那时候没啥朋友,大家知道我家情况,几乎没啥社交。

记得有一次,是同学过生日,邀请我去他家玩。这机会太难得,我就想应该买点东西送同学。但问我爸要钱,估计生日会都去不成,我妈呢那段时间刚好去我姥姥家。

我兜里就只剩2块钱,去邻居家小卖部逛了一圈,发现除了买棒棒糖,根本买不了别的。当时就很沮丧,买不上礼物都不想去生日会了。

边想着就边往门口走,然后就发现柜台上放着两张10块和一张5块钱。可能是别人付的钱,邻居还没来得及收进去。

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觉得有钱买东西了,什么别人的钱,偷钱啊,这些完全没概念。就把钱塞进了口袋,而这一幕刚好被邻居发现了。

后来我爸就把我拖到大街上,站在小卖部门口,拿扫帚柄狠狠揍了我一顿。感觉他就是揍给别人看的,有一种大义灭亲的作秀感。要不是我奶奶过来,他可能会把我打残。

从那以后,我心里对他充满了恨意。自己出门都感觉抬不起头来,直到现在成家了,这心结还是在的。我爸现在只要提起,我还是会直接翻脸。

欢欢:

我第一次偷钱,偷的是妹妹的压岁钱。妹妹比我小两岁,那个时候总觉得妹妹更招家里人喜欢。过年发红包的时候,红包上都写了名字的,我特别想看妹妹拿的是不是和我一样多,就偷拿了她的红包,结果被妈妈发现,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还不让我吃饭。

但我被打了以后,就更控制不住想要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总觉得自己不是家里一份子了。好像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吧。后来延伸到去别的亲戚家,我也偷钱,还被亲戚发现了。不过为了顾全我爸妈的面子,他们没告诉我爸妈,就是教育了我一下。

后来到了高中吧,才觉得这样不行,也是很自然的就不干这事了。但我那些亲戚,小的时候不说,现在长大了总喜欢回忆我小时候偷东西的事,弄得我过年过节都很尴尬。

尽管当时有着不尽相同的情况和际遇,但回顾这段儿时的特别经历,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当时做了一个错误决定的自己,就是被大人定义的坏孩子。

他们谈到更多的,是委屈:偷钱这件事背后,藏着的是小小孩童简单而隐秘的心愿,是求而不得的尊重和理解,是渴望得到的爱和关注。

被父母接纳和原谅的孩子,这件事变成了童年的一段趣事;可被粗暴否定的孩子,却因此在心里系上了永久的结。

现在,已经成了大人的我们,又该怎样去看待和定义我们的孩子呢?

在准备教导孩子之前,有没有想起童年的那个自己,怀有一份“没有天生的坏孩子”的预设?

2

作家三毛也写过自己童年偷钱的事:小时候对彩色糖纸和画片的渴望,让她有一次偷偷拿了妈妈五块钱。

那个时候的五块钱算的上一笔“巨款”,能换回很多画片和糖纸。可这笔巨款并没有让三毛开心,反而是让她不断被内疚折磨。直到偷偷把钱还给妈妈,她才算安定了心。

识破了三毛的父母并没有追问和责骂,而是当她把钱还回去后,轻描淡写的把事情揭了过去,然后不动声色地开始给她零花钱,以及一盒有着漂亮糖纸的外国进口糖果。

长大以后,三毛在和母亲聊起这段往事,母亲笑着说她不记得了,又反问她怎么后来没有再偷了?三毛老老实实地说,那个滋味并不好受。

可那个把糖纸泡在脸盆里洗干净,一张一张将它们贴在玻璃窗上等着干的下午,却在她笔下显得那么生动而充满色彩。

我们总是说要对孩子温和、坚定,可有多少家长,在遇到孩子“严重错误”的时候,依然能保持冷静。用不动声色的引导和宽容,让孩子有内心觉察的机会?

“内疚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我们更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天然向好的内在动力。

曾经不少人问过世界知名的育儿专家劳拉博士,“培养优秀儿童的规则都有哪些?”

劳拉博士说“规则倒是挺多,不过这些规则是针对父母的,不是针对孩子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你要先管理好自己”,其次就是“最优秀的育儿专家,是你的孩子。”

没有孩子不会犯错,但关注错误背后的动机,原比一味的指责和抱怨重要的多。只有允许孩子展示他的需求,把每一次犯错视为一种机会挑战,家长才可能察觉这些错误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有机会引导他成为一个优秀而正直的人。

把3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说,自己给孩子做的金钱教育是从钱买不到的东西开始,爱情、友情、温暖、回忆,这些真正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东西,是钱买不到的。

▲陈美玲与三个儿子的合影

钱虽然很重要,但太依赖它就会被它控制。许多人都是因为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比起给孩子买玩具,她更注重对孩子的陪伴。最后孩子们总是主动说:“玩具玩不了多久就会烦了,我不要的”。

再看看新闻中的那个孩子,想吃零食却不能跟父母说,只能到小卖店找补;因为想吃零食赊账要还,不能跟父母说,又再次铤而走险,这样的对比更加让人心痛。很多时候孩子比大人懂事的多,但父母却没有反思自己,只是简单粗暴把矛头对准了小卖部。

你看,在孩子心目中,是一口零食、一个玩具更重要,还是跟父母的关系、亲情更重要,完全在于我们平常的投入。发生了新闻里那样的事情,孩子有责任、小卖店有责任,但更有责任的是没能满足孩子情感需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