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总说什么死!”当孩子向你问及生死,请正确和他谈死亡

作者:教育有想法 07-16阅读:2129次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5分钟


维尼4周岁时,有一天,我俩的聊天内容里出现了“死亡”。

那天我跟我妈说,我想想姥姥了,可是再也见不到了。

维尼学着我说话道:我也想姥姥了,我也再见不到姥姥了!

我说,你的姥姥还在呀!

维尼问:那你的姥姥呢?

我说:去世了。

维尼问:那我的姥姥也会去世吗?

我说:会的。

维尼又问:那我的姥姥什么时候去世呢?

我妈半开玩笑地说:盼姥姥死呀?

我说:每个人都会去世的,包括妈妈,包括姥姥,都会离开你,所以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十年,维尼要珍惜呀~

维尼听完没太大的反应,她一遍一遍地说着珍惜,小小的心呀,还没有悲伤的意识。


后来,她和我谈及生死的话题频率开始增加。

总是想在我们的对话中,了解更多“人都会死吗?”的问题。

每次一次,都会兀自沉默很久,她在思考什么?

每次我问,她都抿嘴微笑不语。

我的一个前媒体同行姐姐,在她的博文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她学生的孩子大脸猫,曾经问他的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啊?”

四五岁的孩子,小脑袋瓜里会冒出,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诸如“为什么鹦鹉会说话?”、“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应该是倒立着,为什么不会掉下去?”、“鲜红是什么样的红?”

可是这个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能够提供靠谱的回答了,大脸猫妈只好临场发挥:“等我很老很老的时候,一百年以后吧!”

大脸猫瞬间泣不成声:“妈妈,我不想让你死,因为我太爱你了!”

妈妈抱住大脸猫:“妈妈不会那么快死的,就算有一天真的死了,你可以把妈妈放在你心里,这样你走到哪里就可以把妈妈带到哪里了!”

不按常理出牌的大脸猫,突然冒出了一句:“妈妈,那你死了以后可别太大了,太大了我咽不下去,怎么把你放在心里啊。而且我吃饭还得吃两个人的份儿,不然你在我心里饿了,可怎么办呢?”

这位姐姐说,她也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儿子,当儿子问及相似问题的时候,她没有大脸猫妈的冷静和笃定,常常摇摆不定。

当她坚定地告诉孩子:妈妈也会死的时候,儿子沉默了,倔强地扭过脸去,不让妈妈看到他的泪水。


我的发小家也有个心思细腻的小男孩,有一天他突然让我推荐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书,我把《獾的礼物》发给了他。

他后来回复我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太深长,当时4岁的孩子的情感又细腻,读完之后满是悲凉,抱着他妈妈不肯撒手……


绘本《外婆变成了老娃娃》


当孩子爱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对生死也充满好奇。

在我们传统的理念中,从小孩子口中提及死亡,是晦气的。

所以我们常常对孩子的这个问题避之不及,更甚至会斥责孩子“小小年纪什么死啊死的!快呸呸呸!不许再问了!”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先生,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

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对于“死亡教育”的分阶段教育,专家们有这样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借鉴:


婴幼儿阶段


对婴幼儿(0-3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

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幼儿园阶段

对于幼儿园(3-6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小学阶段

上了小学(6-12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绘本是让孩子从一个侧面认知死亡的最好的办法。


4岁以上,可以选读一些这方面的绘本了。

这样的绘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教孩子正视亲人的离开、真正了解死亡,直面死亡。

可以说,是一个看似冷酷但是很温柔的课题。

关于亲情、死亡教育的书单,随着维尼年龄的增长,我也在不断地丰富。

以下这几本,是非常棒又具有代表性的绘本。


​《爷爷变成了幽灵》

逝去不肯走的人,是因为没有和至亲郑重地道别……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悲伤的图画书。


​《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


​《外公》


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的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生活永远不会结束,故事的结尾呢,也要读者慢慢体会了。


​《小伤疤》

如果妈妈不在了,生活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全书红色的基调下,透露着不可名状的悲伤,又充满了感动。让孩子更加珍视对父母的爱。


​《爷爷的红脸颊》


一部触动心灵的作品,生命教育中最美的一课。

​《獾的礼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活着的人,对死者的故去是缅怀,想起所有的美好……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四世同堂是一种福气,不过终究有一天,都变成了天上的流星,永久深埋在内心里。


​《外婆变成了老娃娃》

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变成了老娃娃,一直到有一天离开了我,我永远想念她……

当我为维尼读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哭成泪人。

一本感人至深的国产绘本,亲情永远都无法被抹去。


​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


亡灵们踏上花瓣桥时响起的那首歌:

“我们相亲相爱”

“生命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