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儿我们是专业的,抢沙发点赞你们是最快的
早教好歌曲,和宝宝一起听吧~
我家有个“暴力狂”,动不动就打人。不仅用小手乱划拉妈妈,出门还推小朋友,让爸妈头痛不已。
前一阵时间,在商场里因小女孩踩了小男孩,小男孩妈妈暴怒的新闻连续霸占了好几天头条。
大多数网友们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小男孩妈妈情绪失控”上,不过也有网友直接指出“小女孩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很多爸妈发现,自家娃不高兴的时候会推人、打人甚至咬人。
这个事情并不好处理,孩子那么小,不能处理得太严厉;
如果不好好教育,没法跟被打的小朋友交代;
攻击性行为对孩子将来肯定有不好的影响。
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
其实,三岁内的孩子会出现攻击性行为频繁的现象,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与大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同。
一般情况下,有三个原因造成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年龄太小
打人、推人是他的表达方式
在游乐场或其他公共场所,经常会有孩子因为排队或抢玩具,跟其他小朋友大打出手。
一个孩子正好好地排着队,另一个孩子不懂规则,一下子就站到他前面去了。被抢了位置的小朋友当然不甘心,于是一把推开他。被推的小朋友意识到自己“被打了”,赶紧一巴掌打过去,两个人就这样打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孩子并不是想打人,只是跟其他小朋友产生了矛盾,不会表达,更不会解决而已。
作为家长,我们在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要非常敏锐地注意到这种情况,尽量对孩子进行引导,用协商的方法解决问题,减少攻击性行为。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插队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旁边,跟孩子说:“你告诉哥哥,你是排在前面的。”
怕孩子在冲突中吃亏,许多家长或过度参与其中,或教孩子以暴制暴,这都是非常不恰当的方式。
平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戏剧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学习处理冲突的恰当方法。
孩子缺乏同理心
无法感受到被伤害的痛苦
很多家长不知道,当孩子打别人时,他其实“看不见”别人的痛苦。
幼儿在2~3岁时,开始逐渐发展出“我”的概念。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体的,而是有一些区别和界限的。小狗图案的毯子、透明的水杯和汽车玩具,是只属于“我的”,可以不用给其他人。
这个时期,幼儿是高度自我中心的,他只能看见自己的需求,在乎自己的感受,很难去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小朋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一个劲地打妈妈。如果没有人制止,他就会一直打,因为他感觉不到妈妈的痛。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看见”别人的感受。
他打妈妈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你看,妈妈这里都红了,好痛呀,快给妈妈揉揉”;他把弟弟推倒地上,我们一定把他拉过去,“你看,弟弟这里都摔肿了,快给弟弟吹吹”……
让孩子知道,别人会痛,会难受,需要安抚。当孩子下次想要出手打人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别人的痛,一定程度上就会控制自己了。
孩子没有安全感
过于孤独、无法融入新环境
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或刚换了一个幼儿园的时候会打人,这是因为孩子小而弱,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人,他会没有安全感。
新的幼儿园意味着新的规则和新的学习安排。“会有危险吗?”“会挨饿吗?”“妈妈会按时来接吗?”
这个时候,如果他不能理解老师的某些安排,而老师又态度坚决,他很可能大哭大闹甚至打老师。
如果某个小朋友只是不经意地碰到了他,可能被他认为是一种攻击,于是很使劲地去打那个小朋友。
面对这种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攻击行为,家长切记不要过多指责孩子,而是尽量帮助孩子在新环境里创造“熟悉的人”。
家长可以邀幼儿园的老师来家里做客,让他们跟孩子一起玩,看看孩子的小玩具,聊一聊孩子喜欢的游戏,让孩子跟老师多一些互动。
也可以约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及其家长一起共进晚餐,或者周末游玩。再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心里踏实很多。
和幼儿园的老师单独玩过,会让他感到亲密和安全,有些小朋友也私底下玩过了,他会认为自己也有“小伙伴”。
有了安全感,不感觉到孤独,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渐渐消失。
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孩子打人,比如家长打孩子,孩子模仿;孩子缺爱,通过打人来引起大人的关注。
家长们一定要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更多发泄情绪的途径。
只要爸爸妈妈有心,就一定能养出温和、懂事的乖宝宝。
作者介绍
一念,教育学专业,接受过多年幼教和心理学专业训练,亲子阅读推广人。
别走开,下滑,小堂有话对你说喔
【早安·堂亲】
为宝宝记录100首童谣,和宝宝一起认知世界、养成好习惯:
《不打架》小蝴蝶在说话,它说小朋友不打架,眼睛看眼睛手拉手,肩膀贴肩膀搂一搂,这样还是好朋友!
用心实用干货 戳鼓励一下小堂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