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放心,本公众号只有育儿干货!
作为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前绘本编辑的毛豆妈,
宁愿不推送也绝不制造文字垃圾!
我想让孩子爱看书,结果……
我自己喜欢看书,所以,也习惯性的给我一岁多的儿子买了很多绘本,期待把他培养成爱看书的“好孩子”。
于是,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把从育儿书上看到的方法飞快的从脑海里过一遍,然后把绘本分类、分段;
并在巴掌大的家里生生腾出一块空地做读书角,暗定好时间,自信满满的实施计划;
脑海里已经幻想出,暖白色灯光下,儿子依偎在我怀里亲子共读的美妙场景,乐的合不拢嘴;
然而,现实是:
我把儿子诱骗到读书角,拿出翻翻书,绘声绘色的讲着,斜眼偷瞄他的状态。
小家伙表现不错,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
但是,只持续了3分钟,他便开始左盼右顾。
再过2分钟,他失去耐心,开始拉扯那本可怜的翻翻书,书被撕掉了一页。
又过了2分钟,他颤巍巍的站起来,脚步蹒跚但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周多的时间,他撕毁了5本翻翻书,扯烂了3本立体书。
我反复默念,孩子好动,我是亲妈,要有耐心。
可是,还是忍不住强制性的把他圈在图书角,试图让他爱上看书,但是效果甚微。
又过了1个礼拜,我看着这个又要落跑的熊孩子,心生悲凉,完了,我的儿子,不是学习的料啊。
有一天,我把儿子的绘本全摊开,准备挑几本送人,儿子凑过来,从里面扯出一本汽车洞洞书,指着封面嘟囔着:“闷儿闷儿”。
正一头雾水,奶奶过来解释,儿子出去看见汽车都叫“闷儿闷儿”。
我赶紧趁热打铁,坐下来开始给他讲绘本,没想到他全神贯注的听我讲“混凝土搅拌车”,讲“赛车”,还时不时的大笑以表达他的喜爱之情。
我一股气给他讲了3本与汽车有关的绘本,他的专注感染了我。
我开始反思,当我们给孩子创造了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条件后,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比如我给儿子买了大量的绘本后,我与儿子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所当然的期待。
我一厢情愿的认为,我买了这么多书,他“应该”能成为爱看书的“好孩子”。
因为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能不爱看书呢?
第二阶段,不择手段的控制。
我费劲心思的让你爱上看书,那你就应该拿出样子来回报我。
所以我用尽各种手段,控制他,把他塑造成我期待的样子。
第三阶段,控制失败后的自我攻击。
我发现,我所营造的环境与对他的控制,并没有起作用。
于是,我开始生气,气他的不争气,也气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种自我攻击马上发泄到亲子关系上,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开始愤怒,我想如果他是一个10岁的小孩,我可能会说出,“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或是“白给你买这么多书,还不如拿去卖垃圾”这种伤人的话。
第四阶段,让他自主选择后意外的关系修复。
庆幸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没有止步于第3阶段。
我无意中发现,让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开始理解,让一个1岁的孩子,安静的专注的听讲,内容还是他不熟悉的“母鸡”、“小猪”、“毛毛虫”,就如同当年在高数课堂上神游的我一样,完全听不懂,完全理解不了,怎么可能感兴趣。
而他自己选择的汽车系列,是他每天出门都能接触到的真实的存在,我家门口有个公交场,他每天好奇的打量出站进站的公交车,高兴的手舞足蹈,所以,看到小汽车的绘本,怎么能不高兴呢?
所以,我们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一些买了高价学区房的父母,也是经历着同样的思想阶段:
我砸锅卖铁买的学区房,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学霸;
你要好好学习,周一到周五按时上补习班,不能学足球,没什么用,要学奥数,升学可以用的上;
你怎么不按我的规划学习?你怎么不好好听课?你这个熊孩子,你太让人失望了;
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付出多少,你就这样回报我们?
为了孩子创造了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环境,又或者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后,父母最容易陷入期待、控制的情绪不能自拔。
说到底,还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是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期待的一个附属品。
你爱的是你期待中的孩子,而不是真实的他。
记得有一个女孩,一直带着生病的母亲上学,初中高中都帮她解决了住宿,并给她妈妈提供保洁工作,然而她上的大学没有给她如此厚待,于是她愤而自杀。
当大家都在批判大学冷血时,一份令人唏嘘的报道出炉:
女孩虽为单亲家庭,但并不是如此一贫如洗,她的妈妈一直跟随女儿上学的真实原因是“爱”,不留余地的爱与监视。
她的女儿一直按照她的规划,读书,报考大学,交什么样的朋友,过什么样的生活。
但大学后,她的女儿开始逆反,开始失控,已经不再是她期待的那个女儿了,于是,她们的母女关系变差。
众多冲突后,终于在学校不再给她母亲解决工作问题后大爆发,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
这么极端的故事,以血泪的方式告诉我们:
给孩子最好的,然后期待他活成你想要的样子,控制他成为你的期待,最后,
这个孩子要么极端叛逆,小时候有多听话,长大就有多失控;
要么毫无主见,成为名副其实的巨婴,无法独立撑起一片天。
认为给孩子多买书就一定爱看书,与认为买学区房一定能上名校,报辅导班一定能过钢琴十级一样,都是父母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期待,是一种执念。
所以太多亲子关系都最终走向了付出与回报,期待与满足,如若回报不够或者缺乏满足,必会相互抱怨与憎恨。
给孩子最好的,然后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将他视为独立的个体,引导他的兴趣、尊重他的选择。
比如,我在引导孩子看绘本这件事上,把选择权交还给他,让他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是尊重他的第一步;
再旁敲侧击的加入新内容,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接受,是引导他的第二步;
然后肯定他,并允许他偶尔偷懒,包容他的小错误,是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三步;
如果某一天,他被新的兴趣吸引,我仍然尊重他、引导他,便是升华亲子关系的第四步。
作为父母的你,肯定会说,说的容易,做起来难。
是的,是很难,但是有人付出了耐心、总结了经验、尊重了孩子,所以他的下一代自信乐观;
而那些看到建议却只顾酸溜溜的讽刺,不想动脑更不想行动的父母,20年后,收获的苦果只能自己品尝。
其实父母与孩子一场,不过是你给他你能创造的最好的条件,而他,负责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岁月无声,静待花开,而不是,我在阴天唤来太阳,逼着你向阳而生。
作者:Lemon妈妈,理工科女博士,新晋妈妈,毛豆妈的好友。
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真实妈妈的育儿分享。毛豆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心理和性格培养。长按二维码关注,你可以看到更多好文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