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科科妈妈
昨天晚上朋友聚会,一屋子大人小孩其乐融融。晚饭后驾车返回,在车上,趁科科睡着想对老公聊科科晚上的表现,聊什么呢?当然是聊孩子的问题部分来探讨啊:科科晚上看起来特别喜欢跟物品交集,比如探究花瓶里的花,专注的练习酒瓶酒杯间的倒来倒去,好奇筷子怎么能蘸到茶水喝到嘴里。于是我的问题出现了:你说,科科只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他感兴趣的东西哦,好像不怎么跟大家一起玩哦!
话没出口,突然发现自己在主观评价,给孩子贴标签。立刻放下这一想法,全面回想科科今晚的状态,发现并不是我所评判的这样,因为很大部分时间科科都在跟其他哥哥姐姐一起躲猫猫,分享食物,追逐玩耍,并不缺乏与他人的互动。是什么原因,作为父母亲的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并总是找出一些我们认为的“孩子的问题”呢?
答案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深入研究事物的性格,天性不大喜欢与人链接,并认为这种性格给我带来一些痛苦的感受,不接纳自己的这一部分,因此,也将不接纳的这一部分投射给孩子,明明孩子的表现很多元,而我的眼睛和注意力确偏偏只看到他的这部分“我认为的不好的那一面”,证实了那句话——不是孩子的错,都是自己的痛!
同一个孩子,每人关注的焦点不一样,而这个焦点往往是自己最缺失或最看重的部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性格像父母的原因,当父母焦虑什么,孩子就会感受到什么,并且由于父母反复焦虑强化,孩子就反复接收到对自己评价的信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
所以,孩子的缺点是父母担心出来的,想要孩子不重复自己的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