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 你是哪里长大的孩子?

作者:养育男孩 07-10阅读:4104次

文丨鱼爸图片来源网络

1

儿子最近很喜欢听我讲我小时候的故事。

比听绘本故事还要认真很多倍。

“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小伙伴去抓螃蟹,大的螃蟹有手掌那么大,当然也有螃蟹宝宝,只有指甲那么大呢。”

“那你们在哪里抓?”

“在河里呀!还有一些人在山上的小溪抓红色的小螃蟹。”

“我也想去抓。”“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啦!你看上次我们回老家。那条河已经被淘沙的人掏空了。”

回不去的童年,却有美美的回忆。

孩子每次像听传说一样。

其实那时候,我还抓过满满的一瓶萤火虫。

去捞小鱼小虾给自己改善伙食。

放养过鹅,养过蚕宝宝

一群孩子在秋天收割后的稻田里堆稻草垛。

……

那些很简单的日子,现在的孩子反而过不到。

不能说这是一种遗憾。

有时我们带着孩子聚餐,席间聊起童年。

大家一致想法是:我们的童年总是不错的。

而看看身边捧着手机玩游戏的孩子。

玩泥巴怕脏,爬树怕摔倒,草地里有蛇,花园里有蜜蜂,整天“宅”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或者做功课、上兴趣班。

不免摇头,不知道他们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回味?

2

很多心宽的人会说每个时代的孩子有每个时代的玩法。

是呀!

只是我们现在的孩子玩什么呢?

网络无孔不入的当下,孩子们玩手机、电脑。

体验智能设备,玩数不清的塑料玩具。

假如你跟孩子说,我们去欣赏一下河边的落日吧。

孩子心里可能更期待傍晚的动画片。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时代已经悄悄的过去了。

但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心灵的养护作用永远是最大的。

三毛曾说,现在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

3

大自然能让我们回归生命本身,去思考我们生命的质量。

跑的太快,小心心灵掉队。

教育家卢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沉思: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的道路,功课和补习还有好多,社交网站上的消息和各种网络游戏不断更新,环境恶化使可接触到的大自然越来越少……这大概就是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孩子现在正大批量的生产出来。

早教机构和培训机构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而很多父母也在努力适应这个“拔苗助长”的时代。

没有谁愿意眼睁睁看着孩子输在起跑线。

只是许多小孩已经戴上了眼镜,做完了繁重的功课之后,消遣也跑不了上网和看电视。

而童年时心灵没有得到充分养料的孩子,成年后会过得很苦。

为何那么多孩子患上忧郁症或多动症?

为何那么多的大学生患上了“空心病”?

往往跟心灵的空虚直接相关,而物质生活的丰富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4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自然导师。

前几天晚上,带着儿子、侄子侄女去公园的草地玩。

玩了丢瓶子游戏后又带着他们在草地上做做运动。

一时兴起,我们玩踢足球游戏,只是没有足球,用瓶子代替。

把草地中间两个排水的井盖当作球门。

结果我因为太投入,把脚掌划出了一条口子,流了不少血。

但是那天晚上儿子主动搀扶我回家。

收获一个小小男子汉的保护。

为什么总是我把脚割破了?

老婆的答案是你这个人太大意。

而实际上呢,我的答案是:我本身就是一个大孩子。

这应该是孩子们为何这么喜欢找我玩的原因。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带孩子们去爬树,但是有竹子好爬,儿子不信竹子能爬,更不相信我说能做竹子上搭窝。

我就硬着头皮爬了上去,因为体重的缘故,在上边一点也施展不开。

匆匆地又下来了。

在下来的时候,脚掌就在一个竹结那割破了。

看到我捂着脚在家涂药。

我妈妈就说你一个三十岁的人以为只有三岁啊,还去爬竹子,活该呢!

可是我愿意。

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地把孩子带往神奇的大自然。

前几天跟朋友们谈及自然教育。

我觉得孩子应该去自然中动手、劳作。

只是现在的孩子普遍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看荒野求生、狂野非洲,不能让我们亲自感受。

而旅游,毕竟没有生活体验,只是隔着河岸望着它,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我常常跟新手妈妈说,多带着孩子去接触大自然,看看早上的阳光,看看天上的云。

摸摸小草,摸摸树皮,远比去早教班玩教具有用得多,也比在家里让孩子玩玩具要强。

而对于探索期的大孩子,不妨多去爬爬山,或者趁着假期去大自然的怀里体验一段时间。

父母不要过于保护,适当放手,不要总是说:不行不行,危险危险!

我觉得儿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完全城市化的孩子。

可是,我担忧的是,他正在慢慢城市化。

我当然希望他还能保有那份对大自然的爱与热忱。

那我的理念和行为就尤为重要。

请记得,在心中播种那颗叫做“自然”的种子。

这样,孩子心中的那朵“自然之花”才会开放。

作者: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交流微信(breedboy)

您所见到的,也许就是朋友需要的!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