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对你再不好,也是孩子的奶奶

作者:陈妍妈妈 07-12阅读:5922次

婆婆对你不好,除了忍和滚,最有力的回击是接受

1

印象中,妈妈从来没说过奶奶一句好话。

说的最多的是对她的不好,比如我生下来没多久,奶奶就去了爷爷那里,完全没有带过我。

比如在月子里,外婆来看妈妈,外面下大雨奶奶还催着外婆走,妈妈又急又气生了场病,发烧引发乳腺炎,我喝不到奶哇哇大哭。

比如奶奶从小就不喜欢我,什么都没给我买过,她只喜欢姑姑家的几个孩子

……

这些事,我自己完全没有记忆,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都要归功于我妈一天又一天的安利。

孩子都向着妈妈,所以“奶奶不好”是我一早就形成的思维定式。

为了“保护”妈妈,从小我就跟奶奶包括奶奶这边的亲戚都很疏离,只跟外婆这边亲。

我还会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攻击”奶奶,比如无论她对我做什么,我都不觉得是真心,哪怕是一起吃饭,也会觉得她往别人碗里夹的肉比我多。

2

“奶奶不喜欢我”的人设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

虽然小学期间几乎每年的暑假我都是在爷爷奶奶家渡过,但愣是没有一点与奶奶亲密互动的记忆。

奶奶的死,我印象深刻。妈妈发疯似地哭着在地上打滚,我也跟着眼泪扑簌簌往下掉,不是为奶奶,是心疼我妈。

事实上,那些年的暑假,我跟小伙伴们下河摸鱼,上树摘桑果,肆无忌惮地站在院子里洗澡,然后在脸上扑上白花花的痱子粉,去村里唯一有电视的小伙伴家里玩。

晚上,奶奶会拿着蒲扇和手电筒去接我,我们一前一后地走在乡间的泥土小路上,四周是黑漆漆的稻田,天上是亮亮的繁星点点

……

这些没有语言的画面也同样是我童年珍贵记忆的一部分。

只要一想起奶奶就是对我妈的否定,所以我选择了割离这份情感,坚定地站在妈妈这边。

妈妈对奶奶,看起来似乎意见很大,但也没妨碍她成为一个“让人没话说”的儿媳。

奶奶的病一发现就是肺癌晚期,她还是咬牙给奶奶坚持了好几个月。

对于这种“言行不一”的情感,我这种神经大条的人开始很难理解。

成年后才慢慢领悟,妈妈之所以说奶奶不好,只不过是她发泄的一种方式,以便体现她的价值,烘托她的付出。

3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我也有了婆婆,有了孩子。

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我不见得就比我妈高明。

关键是婆婆们对于“好媳妇”的要求越来越严苛。

《致青春》里陈孝正的妈妈对郑微说的一番话,特别符合婆婆们的思维。

陈妈妈说,儿子将来的另一半,要么索性女孩的家世好到可以令男孩的前程一片坦途,要么就是女孩得足够优秀,可以跟男孩子一起打拼吃苦。

可见,现在婆婆对于“好媳妇”的标准就是赚钱不能比儿子少,回家后还得当24小时的全职保姆,伺候好她家宝贝儿子的生活起居。

如郑微这样的女孩,家世高低不就,还娇滴滴的需要别人把她捧在手心,明摆会拖陈孝正的后腿,她不同意。

照这样的标准,我当然不是一个“好媳妇”。

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将来的婆婆,我非常理解陈妈妈的心情。

但作为一枚嫁作人妇的妹子,不得不说,大部分的女孩,都出生在小门小户,却依然是被父母捧在手心上长大。

她们可以为一个男人低到尘埃里面去,但不代表就得一辈子隐没自己的悲喜,无怨无悔地付出。

媳妇们不求婆婆把自己当亲生孩子一般关心照顾,但起码也请念在一家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情份,给予一点理解和支持。

4

我跟婆婆的关系很紧张。

我自知永远不可能成为令爷爷奶奶满意的儿媳,就只好尽可能地站在他们的立场,给予最大的理解。

可尽管公婆不待见我,但小福气三岁的时候,我还是觍着脸带着他回了不高兴先生的老家。

事先我们并没有通知他们,但见面时仍看得出他们很开心。

小福气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海边,第一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捡贝壳,捉小螃蟹也高兴之极。

不过对此不高兴先生并不看好,他说我,“心也太大了,你以为你这么做,人家就会念你的好,把以前的一切都一笔勾销了吗?”

不念我的好怎样,不勾销又怎样?至少小福气高兴了,至少他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住在大海边,知道爷爷高大魁梧可以让他骑在脖子上,知道奶奶聪明能干,能麻溜儿地包出一锅饺子。

最重要的是,小福气知道了他的爷爷奶奶都很爱他,无论什么时候回来,他们都会开心地迎接他。

5

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可想要获得陌生人的支持和庇护实在太难了。

那么,再多两个有着血缘至亲的人来爱他,有什么不好呢?

每天头上笼罩着一片“所有人都不喜欢我”乌云的童年,感觉真是太糟糕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经历一遍,我宁可给他一种“大家很喜欢我”的心理暗示,让他可以积极乐观地拥抱世界。

何况无论大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始终还是孩子的爷爷奶奶。

或许我没有办法治愈一个家庭的陈年旧疾,但我可以常常劝慰不高兴先生,“爷爷奶奶没病没灾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我是这么说,也是这么想。因为子欲养而亲还在,就是人生之幸。

毕竟,只要爷爷奶奶还在,小福气和不高兴先生的家就在。

将来无论他们走多远,都能——

有家可以回,有亲可以寻,有人可以念。

陈妍: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育婴师,专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与您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