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与在校为何“判若两人”?

作者:猫头鹰绘本馆 07-14阅读:2513次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家里谁都不怕,只要一去学校就乖乖的了。而且只听老师的,只怕老师,只要一提老师,父母的要求都能乖乖地完成。

最近,有位家住汉口的李女士就说,女儿今年十岁,上三年级,小的时候还挺乖巧,这两年脾气变得很怪,在家谁都不怕,乱发脾气。但在学校却是乖乖的,简直就像两个人。真不知道怎么办?这次期末考试,越难的反而考得好,越简单越是考得马虎。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可能遇到,学校里的乖乖仔,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学校里对老师言听计从,家里却对父母视若无睹;学校里积极帮助值日同学,家里却什么家务都懒得做……生活中这样“两面派”的孩子其实并不少见。

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的学习状态会”判若两人“呢?

首先,社会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群体动力学”,主要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上面这幅图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由他自带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而人格与环境也是会相互影响,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同伴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在他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融入跟自己类似的群体。这个图告诉我们,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家长一定要注意到,我们的学校和家有三方面的不同第一个原因:老师给孩子树了明确的规矩,而父母没有。

学生们在学校里有哪些规矩呢?这里来一起看下。

这些规矩是必须做到的:

按时到校。

衣服整洁。

见到老师要问好。

课前准备好书、准备好笔。

坐姿笔直。

低年级的双手还要背在身后。

认真听讲。

认真做随堂练习。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放学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

这些规矩是不能违反的:

上学不能带零食。

上学不准带手机。

不准说脏话。

不准动手打架。

上课不能交头接耳。

不准传小纸条。

不做小动作。

不能影响别人听课。

不能抄作业。

考试不能作弊。

······

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有了这么一套规矩,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证一切井井有条。

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估计很多人1条都说不出来。

第二个原因:老师给孩子兑现了明确的奖惩,而父母没有。

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

在学校里,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只要表现好,学校里的规矩一定会兑现。老师不会轻易许诺,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

可反观很多父母呢?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从不兑现。

最小的事:你快点吃饭,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结果,没有。

大点的事:你快点写作业,写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结果,没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学习,如果考试进步了就给你买IPAD。结果,没有。

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

其一,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不应该许诺给奖励。

其二,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积月累后,你再说什么话,孩子都不会相信了。这一点都不奇怪。

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

在学校里,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

比如,考试敢作弊,会被取消成绩,甚至全校通报批评,最严厉的甚至是没法毕业。

同样来反观父母对孩子,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

孩子没按照求做,哭闹耍赖,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别说惩罚了,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

长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哪还有半毛钱作用?逢人还抱怨: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这样吗?

第三个原因: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父母没有。

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会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却从不要求自己。

来看看老师的工作状态

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老师就会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师和校长,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学校门口等着学生。不值班的老师,则会提前到办公室准备好上课的材料和工具,上课铃一响,准时出现在讲台上。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则会加班加点。按时批改完作业和试卷,第二天一早就发给学生。

再看看很多家长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游戏不玩手机。结果呢?自己成天拿着手机不放。就连吃饭时,都忍不住要摸几下。这样怎么能阻止孩子玩手机?

要求孩子不看电视。结果呢?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还开怀大笑。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

要求孩子认真写作业、求进步。结果呢?自己对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数。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你身上获得正能量?

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至少是以身作则的示范。所以老师批评学生时,孩子愿意听,因为老师就是比我做得好啊。

家长没有给孩子树榜样,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够的心理优势反驳你: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要求我?

如何能让孩子在家里把学习热情”一以贯之“呢?

1、父母也可以为孩子营造环境:希望孩子安心学习,那么父母就不要一下班回家就打开电视;希望孩子多多看书,父母也要捧起自己喜欢的读物看一看。周六日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在家里或者去图书馆写作业。在这种氛围之下,孩子很难不受到感染投入其中哦。

2、父母需要懂点儿时间管理,帮助孩子做规划。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没有”自律/主动“的概念的,更不清楚如何为自己安排,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做时间规划并且监督执行,

3、父母坚定的要求是关键。从小开始,必须写完作业在看电视或者出去玩,这应该是家中的铁律。曾经有家长采取过这样的办法:每天规定孩子写完作业的时间,到了以后就不许再写,第二天直接交给老师。赶工或者未完成的作业自然会受到批评,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拖延吃到“苦头”,后面自然会给自己“上上弦”了。

除此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做到这一点的父母基本一劳永逸了。

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来源于成就感。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行为自律、高成就动机的人,就会更容易表现出合理安排时间、斗志昂扬这类的行为。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大多来自于学校——作业的进步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往往更愿意投入写作业。

在家里也同样可以——父母紧盯着孩子作业的时候,别忘了多多给予孩子成就感,当孩子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这样孩子尝到了“甜头”,才发自内心地愿意去付出行动。

如果孩子内在有了学习动力,外在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学习就会更轻松,父母也会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