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孩子每天听爸爸朗读10分钟,“看不见的能力”将伴随他一生!

作者:家有男孩 07-30阅读:4598次

家教智慧

儿子小时候大概三岁左右,我就一直坚持每天晚上读文章给他听,一开始是故事,后来慢慢是散文,现在有时候也读小说的片段,他回忆起来总是显得很开心,“老爸,那些年你读的文字在我心里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儿子今年高中毕业,即将开启大学之旅,假期里有事抽时间放下手机,断开网络,我们还会读,一起读。

儿子小时候,在遇到喜欢的书的时候,会多次要求我们读同一本书。通过反复倾听相同的故事,他会想象出各种不同的世界。因此,只要孩子要求我读书给他听,我从不说什么“这次换本书”,而是看他手里拿什么,我就给他读什么。

能在头脑中进行充分的想象,对孩子而言,也就是理解了这本书,这也是他现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更趋向于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建筑学类,和他小时候的这种阅读或许存在一些关联吧。

之所以如此重视朗读和倾听,我是有原因的。

人的学习能力有两种。一种是体现在考试分数和偏差值中的“看得见的学习能力”。读写和计算能力就属于这一种。另一种则是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力和专注力等“看不见的学习能力”。

孩子长大后,只有这两种学习能力兼而有之,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社会人。

由父亲来朗读,可以进一步让图书品种富于变化。孩子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因此那些主人公因船舶沉没而被冲到无人岛,继而受到严重打击的故事,甚至可能让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听。而妈妈本身也会害怕读那些文本,读的时候情绪会受影响,不适合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一旁朗读的是在父亲,爸爸是孩子眼中强大的存在,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也会愿意倾听,并且觉得是和爸爸一起探险,这个感觉真是太妙了,儿子现在有时也会和我开玩笑,那些探险故事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我知道,他是他把自己带入进去了。

孩子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绝不会把它当做什么令人恐惧的书,而是培育他天性的勇气。

父亲来朗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读完之后的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对话。例如一些人物的思考,情节的复盘,后续的想象改写。

在朗读的时候,淡淡的语调来读,不要过于夸张,当然孩子小的时候可能需要为了吸引他,适度抑扬顿挫是可以的,但不能奇腔怪调。等孩子大了一些,读的时候一定要平和,听者的注意力才不会被朗读者声音的抑扬顿挫所吸引,更容易听进去。一般认为,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加解释更好,因为这样不会打断听者的注意力。

在一些学业有成的孩子中,不乏从小倾听父亲朗读开始的孩子,继而跟着父亲频频去图书馆,从而对世界地理和历史产生兴趣的孩子。孩子到了能够认字的年龄,母亲和父亲有意识地为孩子朗读,会让孩子产生“读书有意思”的念头,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开始对新闻事件表示关注。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培养出“看不见的学习能力”。

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有收获,欢迎打赏鼓励,也算尊重创作,谢谢您!祝您的孩子越来越出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