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会儿没看到妈妈,宝宝就开始哭;
妈妈不在身边就吃不好睡不好,郁郁寡欢;
每次到了幼儿园,都舍不得妈妈走;
妈妈走到哪,自己就跟到哪,生怕妈妈不见了;
……
孩子为什么那么粘人?
我认为,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独立自主性差。
2岁左右
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生理层面的局限和心理依恋,决定了孩子对家人,尤其是妈妈很“粘”。这时孩子的各种“粘”本质上是对安全感的索求:妈妈在哪儿?当我需要她,她会马上回应吗?
如果孩子的呼唤总能及时得到回应,那他就会确信爸妈是爱自己的,这种确定性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问题是,很多妈妈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两次分离焦虑期(8个月左右、1.5岁左右)的情况下,孩子对陌生的人和环境的恐惧无法排解,会加重分离焦虑,为将来“粘人”埋下种子。
3岁及以上
如果你问一个大点的孩子“为什么粘人”时,他往往回答不上来,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安和无力感。
三岁以上的孩子过度粘人,往往是因为过度照顾,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尤其依恋妈妈),缺乏独立能力,凡事都想让父母出面。
比如那些害怕去幼儿园或学校的孩子,往往人际交往也不好。而在学校的经历(比如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矛盾)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心理压力,从而对妈妈更加依恋。
不想孩子粘人,根本上还是要给孩子足够关怀,培养他独立行事的能力。最糟糕的方式,就是强迫孩子或者“冷处理”。
不要强迫或冷处理在小区的游乐场,我经常会见到妈妈们对粘着自己的孩子表示不满:“别人都在玩,你怎么不去,粘着我干嘛!”或者孩子玩了一会跑回妈妈身边,却被推开:“玩得好好的,干嘛要抱抱,自己去玩吧。”
而有的爸妈应对孩子粘人的方式就是不理不睬,该干嘛玩嘛,直到孩子哭闹才可能回应。
当孩子糟到消极回应,他不会觉得“你不理我算了”,更可能的感受是:爸妈可能不爱我了。为了避免被抛弃,孩子只会更加粘人。
再说,冷暴力对孩子伤害更大。
想让孩子去玩,不如帮孩子一把,并让他知道:妈妈在看着你,不会离开。
父母要离开,明确告知孩子千万不要一声不吭地溜走!
你小时候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现爸妈不见了,然后被告知他们走了,那种失落、难过甚至被抛弃的不安,实在不好受。
粘人的孩子本来就有分离焦虑,而爸妈正是孩子的保护神,如果你悄悄离开,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抛弃和惶恐不安,这种创伤只会加剧孩子的“粘性”。
所以,当你要离开,最好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干嘛,什么时间回来,我会在你放学前过来接你……
那怕是一些小事,比如:爸爸去洗手,一会就回来,如果你不放心你可以来看我。
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测试”看起来简单,但很重要:反复的测试结果让孩子确信爸妈的离开是暂时的,不需要紧张——“妈妈是爱我的”。
培养孩子独立行事的习惯如果总是由你来决定孩子今天穿哪件衣服,对从滑梯上往下跳的孩子一顿批评,或者对他的要求经常说不,那就等于把孩子选择、体验和练习的机会给夺走了。
没有独立性,孩子只能用依赖替代,哪能不粘人?
而要培养孩子独立行事的能力,要注意一些原则:
先易后难,要对孩子足够有耐心,不然一开始的失败可能让孩子畏缩不前。
从感兴趣的开始,然后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一开始就做没兴趣的事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便不能,也不要完全否定。
独立行事的成功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对外界更加好奇而不是躲避。
社交:给孩子机会和示范如果你观察那些没有参加游戏而粘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半也不是主动型的人。
鼓励孩子社交,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更多地转移到伙伴和玩耍上面。
父母最好有计划地多带孩子外出,与人接触。
但鼓励孩子交往不是推着孩子说:“你怎么不去和他们玩呀,去呀”——强迫并不能让孩子学会社交。
我们最好给孩子帮助:牵着孩子的手,去和小朋友们以及他们的父母聊聊,这个游戏我们能不能加入,是怎么玩的……有必要最好陪孩子玩一玩。
如果孩子有了好朋友,并从玩耍中得到满足,又怎么会粘着你不放?
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父母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比如,妈妈敏感焦虑,对孩子总是担惊受怕,那她这种紧张状态很容易被孩子感应到,并自然而然地顺应妈妈这种不必要的担心,经常对周围环境产生焦虑和不安。或者像有的爸爸,高兴时把孩子举过头顶,不高兴时又吵又骂。这样孩子就会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从而表现得非常粘人。
孩子如果看到父母对凡事都有一个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而不是不停变换喜怒哀乐,孩子会更大胆地走出舒适区,更好地适应外界。
当孩子确信父母值得信赖,玩耍能获得更多乐趣,会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粘着你。
每天4条免费音频提供育儿指导,每周1本经典育儿书解读,有娃随身听致力于打造最实用、最系统的互联网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有娃随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