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让我辞职回家带孩子 现在又讽刺说换我出来挣钱你在家待着

作者:尹建莉父母学堂 08-09阅读:5428次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

——尹建莉

我们在和身边的人交流时,是不是常常坚信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是不是常常希望对方能多理解自己一些?是不是常常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纠缠不休?是不是常常听不进对方的解释?

在关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事实的真相吗?

1.和老公电话中。

老公:“你最近的那个兼职怎么样了,发工资了没?”

我:“上次不是发过一次了吗?最近没有什么事儿,不干活怎么会发工资呢?”

老公:“那你昨晚说忙到12点,我还以为你又发工资了呢,我还想着哪天换你来赚钱,我回家待着去呢。”

我:“……”

对话到这里,我的心里已经很不平静了,老公的话听在我耳朵里是那么的刺耳,带着满满的讽刺意味,我无心继续跟他对话下去了,各种思绪此时全都涌上心头。

第一个想法是:你终于开始嫌弃我不赚钱了?!当初让我辞职回家带娃时,可不是这副嘴脸呢,我付出了那么多,承受了那么多,现在却被你瞧不起,我以前怎么这么傻,脑子进水了才会同意辞职了。(伤心欲绝中……)

第二个想法是:如果我现在在上班,是个职业女性,我要把工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买衣服就买衣服,想出去吃就出去吃,想不带娃就不带娃,想不做家务就不做家务,哪会像现在这样委屈求全!看人脸色过日子!我的人生真是太悲惨了!(后悔莫及中……)

第三个想法是:哼,我会把你对我的一万点伤害记在我心里的小本本上,哪天你做错事了,这就是我秋后算账的“证据”。(怨气横生中……)

……

2.挂了老公电话后,我的心里充斥着满满的这些“怨念”,尽管我没有当即对他发火,但是我此时的心情非常低落郁闷愤恨……我来到书桌前发呆,不经意中看到桌上翻开的书上的一段话:

“和另一个人的关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大多数人在关系中不是很认真,因为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然后在对我们方便,令我们满意或者感官上满足我们时,才会关注他人。我们很少向别人表露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不是完全觉知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克里希那穆提)

看到这段话,我一个激灵,脑子好像突然清醒了许多,自己仿佛被人从一种剧情模式中给拎了出来,被放到观众席上去重新观看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演出。

从剧情中跳脱出来后,我吃惊地发现我演的竟然是独角戏,而事件中的另一个主角——老公,却被我设计成了摆放在舞台上的一个面目可憎的人偶道具。

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后,我重新回忆了和老公的对话。其实老公就是随口开了个玩笑,若是进一步细细的体味一下,或许他只是对我昨晚工作到深夜没空理他,有些不满,所以小小的抱怨了一下,目的是希望我能关注他,看到他。

他是在向我寻求关注,在索爱,而我却认为他是在对我挖苦讽刺,在伤害。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一句话,我们各自却有着南辕北辙的理解?

为什么一句话,就能在我的心底掀起惊涛骇浪?

我苦苦地思索,如果问题不在老公身上,那难道在我身上?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3.我继续看书,希望能找到我认知局限上的突破口:

“如果你的日常活动是以你自己的自我活动为中心的,那么这里便没有关系。如果你因为曾经所受的伤害,或是无法获得你想要的,又或是因为你在试图以某种特别的活动满足自己,而在自己身边建立一道围墙的话,关系便不会存在。如果你将自己拴在一个强烈的信念或结论上,无论它是来自别人的还是你自己形成的,关系便不会存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克里希那穆提)

我反复体会着这段话,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的真相已呼之欲出,问题是出在我自己的身上。

我对老公的各种“怨念”,并不是老公的真实想法,而是我自己的想法。一直以来在我心里都存在着对家庭主妇这个身份的嫌弃和瞧不起,但是现实中我却做着这个自己极度不认可极度排斥的角色。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拒绝接受这个巨大的内心冲突,不想陷入自我否定的痛苦和纠结中,我选择把痛苦转嫁,把怨气都撒到老公身上,让他承担所有的罪名,成为我负面情绪的替罪羊。只有这样我的痛苦才能减轻一些,我内心的冲突才能得到缓解。

如果我没有觉知这是我的问题的话,我会认为这都是老公的错,他就是这样不可理喻的人,哪里会意识到其实他比窦娥还冤,他的莫须有的罪名都是我一手捏造的。

而误解累积的后果也显而易见,长此以往,我们的夫妻关系会慢慢出现问题,嫌隙丛生,双方也会失去信任。

4.想一想,在我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内心里到底隐藏了多少自己未知的信念?我们到底对自己了解多少呢?

这些深深的潜伏在我们心底的信念,无声无息地遥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我们却毫不知情。

它似乎来无影去无踪,但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们感受到痛苦,愤怒,郁闷,焦虑等情绪的时候,就是它在给我们发信号,而这也是向内观,体察它的最好时机。

情绪就像是一个信使,有时候带来许多的坏信息,让我们沮丧,让我们痛苦。在情绪的支配下,我们常常无法正常地思考,脑子里想的都是对方的错,听不进对方的任何解释,看不到对方的真实需求,一心想的是为什么Ta就不能多理解我一些?

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及时的按一下暂停键,暂时从情绪中挣脱出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地想想,为什么Ta的话会伤到你,是不是其实你自己就是那样看待自己的,或者说你害怕会变成Ta说的那样?一个转念,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改观。

我们或许不能完全了解我们固有的一些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或许是孩童时期的经历造成的,或许是原生家庭的养育带来的,但是看到了它的存在,就有机会改变它。

当看清情绪的来源,看清自己的内心,你会豁然发现,你一直坚信的也许并不是事实的真相,你苦苦纠缠于对方说的一句话,或许人家压根就没有你所认为的意思,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想法。

在关系中,除了反思自己,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能帮助我们看清事实真相外,还要了解一些常让我们掉坑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比如,老公只是说了一句让我不满意的话,我就认为他整个人都不好了,上纲上线到他的人品有问题,这是在关系中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之一,叫以偏概全。可是想一想,当初我怎么就嫁他了?若认为他很渣,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还有,我们常因不开心的事儿,就悲愤交加,伤心欲绝,仿佛人生就此无望,这是第二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叫糟糕至极。可是,这是事实吗?一件事的发生或许会有糟糕的结果,但是如果不会危及生命的话,那就还有改善和扭转局面的希望。

第三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叫绝对化要求。就是爱憎分明,非黑即白的看待一切,好人绝对不能做坏事,坏人绝对不可能做好事。当我们要求:他必须听我的,若他不听,他就是错的。或者我必须达到既定目标,若我做不到,那我就是无能的。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放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

不只是在夫妻关系中,在亲子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都是如此,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常常使我们很容易就深陷情绪的困境,难以自拔。

当脑海中升起“必须” “应该” “绝对”等强迫性词语时,告诉自己,如果换成“最好” “或许” “可能”等字眼,会对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大有裨益。

最重要的是平日里请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承认自己并不比别人高尚,也不比别人低下,原谅自己的错误,悦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心接纳他人,宽容对待他人。人从来都是推己及人的,善待自己的同时也会生出同理心,去包容他人和世界。

我想下一次,我或许可以轻松地回应老公一句:“好呀,如果以后我发达了,就让你回家歇着,好好享受一下,所以为了这一天,你还要继续支持我的兼职工作哦。不过目前我还是没能力做到,只能由你继续辛苦养家,而我做好你坚实的后盾。”

文/尹建莉父母学堂实习辅导员 Jane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微信关注:【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gongzu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