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应该读的14首李白诗

作者:经典图画书 08-14阅读:1171次

童书编辑+ 儿童心理咨询师

丹妈有位好友,自己从小酷爱古诗词,孕期就给宝宝胎教古诗词。

别人是给宝宝“点歌”“点曲”,她呢,给胎儿“点诗”,“宝贝,妈妈今天要给你读的是《静夜思》……”

类似这样,每日每日声情并茂地为孩子读诗。孩子会说话以后,有一天,她发现女儿自己坐在床上念诗,一首接一首,像洒落的豆子,不停地滚落出来。

她惊喜得发朋友圈说,一不小心,遇到一个可以一起读诗的小伙伴了。

母女读诗,美好到极致。

我真是由衷替好友感到高兴,也再次发现,她的坚持恰恰印证了那句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在亲子阅读上更是如此,越不功利的持之以恒,越可能遇见惊喜。

在这个公号分享了很多现代童诗,后来想想,坐拥诗词宝库的我们,其实还可以给孩子读经典古诗词。

如果你还没有头绪,也没有空收集资料,那就跟着丹妈一起给孩子读古诗词吧。

今天是第一期“丹妈读古诗”,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诗仙”李白的诗。我们按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的顺序来读。

先来读几首五言绝句——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大概是举世华人都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画面,唤起“思故乡”的意念。这种因为画面而产生的意念,入木三分,能让孩子养成看字之后进行图像思考的习惯。像“拍照式记忆”,堪比刻骨铭心。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诗人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暗寓着“还是山懂我”,诗人怀才不遇“无人相识”的孤独感跃然纸上。前期我们可以“不求甚解”,念给孩子听就好,等孩子自己探索起来,解释给他们听,就能帮助他们加深了解。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析:“三千丈的白发”,这夸张,真是尺度大开。“忧愁”啊,就有这么长。原来忧愁可以用长度计量!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小兔子把臂膀张得大大的,告诉妈妈说:“这么爱!”同样无厘头到令人捧腹,但化抽象为具体的行为非常让人共情。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解析:“危楼”就是高楼,高得抬手就能摘到星辰。“夸大其词”,透露出的一颗童心。后半部分,不敢大声说话小心翼翼的样子更像孩子。这样的诗不怕孩子没有兴趣。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解析: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在三四句,春风是善良的,知心的,“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情商极高,“风品”很赞。

接着来读几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析:这首诗,每一个断隔就是一幅画。一二句让人惊心动魄,三四句给人浑阔茫远之感。“断、开、流、回、出、来”6个动词,把天门山景写活了。

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从彩云间离开白帝城,这样的景象如梦里他乡,震慑心魄。“千里”对“一日”,而交通工具不过是轻舟,这夸张的速度,让诗人的好心情流露无疑。史料记载,这首诗是李白被贬途中收到赦书时所作,“归心似箭”,才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样的神来之笔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假如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万事都在发展变化,那就让“我”把不变的心意,寄给月亮,伴你到夜郎西。朋友之间的“情话”也可以如此“肉麻”,这友谊的小船,永世不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析:这里的君,就是指月亮。每次读这首诗我就忍不住“”质问李白:啊!李白你太任性了!月亮是你家的吗?你说月亮能“随君直到夜郎西”就能动,你说“思君不见下渝州”,它就不动。论指挥月亮,我只服你!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李白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绘本插画师。他在布置场景上的技法可谓炉火纯青,如同最闻名的《静夜思》,这首诗前两句,他也是在布景,为引出思乡情切酝酿氛围。全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若干年前,当我站在庐山瀑布前,我被它磅礴的气势震撼得惊呆失语。再一读这首诗,更为震撼,这一次是震撼于李白的才华。“飞流直下三千尺”,就像是从九重天上流下来的银河之水,神来之笔,惊人魂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这首送别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原来你是这样的李白,游遍山川湖海,却还能深情到目送孟浩然离开,久久不动,只剩长江流向天际。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析:换个角度,作为被送别的对象,李白又能看到友人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义重:比千尺深的桃花潭水还要深。李白!汪伦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沓!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解析:由来吊古伤今,但李白没有沉浸在凭吊的伤感之中,他跳脱悲情,放眼山河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杳杳有无中”的妙处不言而喻;“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画卷缓缓展开,令人叹服。

怀古抒情,最后两句画龙点睛,道出怀才不遇的伤感,却自带“硬气”,表现为“我能为你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能眼不见为净”。

每次读李白的诗,丹妈都为之惊叹。

同食人间烟火,可他呢,作起诗来用字信手拈来,修辞随意遣用,想象新颖夸张,一首好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一气呵成。铁打的才华,流水的字眼!

大写加粗地服!

为什么要读古诗词,怎么读

古诗词的美,不用更多解释,从年初再度火得一塌糊涂的《诗词大会》上,大家就能感觉到。

参赛者职业不一,社会地位不一,因为诗,他们相遇;因为诗,他们有着充沛丰盈的精神世界;因为诗,他们自带光芒……

让孩子从小接受古诗词的熏陶,是美的启蒙。

身为中国人,将来不论我们孩子能飞到怎样的远方,会说多少种语言,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终归会显现出它的力量。

与其等到匮乏才想起补充,不如从小就养成欣赏、积累的习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修心益智的自我塑造。

对于怎么读,丹妈参照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几点建议——

1、自己先背下,随时随地念给孩子听。

作为孩子的领路人,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或许无法做到日日准时准点端在在书桌前为孩子读诗,但,诗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自己预先储备在大脑里,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读诗随时可以进行。

当然,这种朗读在孩子越小进行越好。看着是“对牛弹琴”,他甚至还完全不明白。但他听到了,耳濡目染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熏陶。

2、不问收获,只管耕耘。

“给孩子读了很久的诗,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怎么办?”

育儿路上,我们无时无刻不遇到这样的问题啊,就好像我们兴致勃勃地下厨给孩子做了一顿美味,结果孩子毫无胃口,真是伤心啊……

信不信,坚持做下去,哪怕你做得不好吃,有一天孩子竖起大拇指对你说:“妈妈(爸爸),你做的饭最好吃了!”心里是不是无限荣光?

同样的道理,为孩子读诗,不要急着问收获,只管耕耘,持之以恒。

3、情境读诗。

最棒的绘本大师,也一定是擅长用画面唤起意念的人。因为画面一出来,印象就深刻了。

读诗,坚持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孩子已经能诵读古诗了,或开始会自己发问,探索诗意时,情境读诗,就能让孩子在具体的场景中,理解诗意了。

比如看见庐山瀑布时给孩子读《望庐山瀑布》,也许只此一遍,就足以让他终生难忘。

诗人意趣

“诗仙”李白(701-762)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你所不知道的李白:仗义的武林高手

世人皆知李白“斗酒诗百篇”,却鲜有人知他还是一个绝世武林高手。

李白自幼聪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据说李白的父母,一度希冀着把儿子培养成一位大诗人。

不过李白并不是“两耳不能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觉得要名震天下,光读书不够,还得练就一身非凡的武艺。

李白擅骑射,“十五好剑术”,师从大唐第一剑客裴旻。二十多岁的时候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世人示范了什么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他游遍半个大唐,历经数年,过得潇洒、自在,平安无事。要知道,在古代一人远游,光有决心没有高超的武艺,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传说李白在与好友吴指南结伴而行在山中时,突遇拦老虎,吴指南没见过这种架势,直接被吓死了。李白本可以逃遁而去,让老虎蚕食好友的遗体,但李白没有,他冒着生命危险与猛虎对峙,并成功以剑逼退饿虎,可见武功了得。

四处游览的李白,还非常乐善好施。游历在杭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丹妈读童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