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楣:怎样让你的孩子不止对你说“Hello”?

作者:蜗牛大班长 08-29阅读:4803次

▲ 点击关注,用十年的时间陪伴孤独

很多星儿在习得一项技能后只能在有限的环境中使用,究其原因,是因为期望行为习得之后的泛化没有做好。那么如何进行泛化呢?泛化的含义是什么呢?

泛化

是指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在ABA训练中,通俗地讲,泛化是指在训练情境之外,所有相关的刺激出现时都出现这个行为。

很多家长通过一些行为改变技术,能够使得自闭症儿童的期望行为增加。

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期望行为是增加了,但是多半是在训练的环境中。

如煊煊听到老师问“你好”的时候,她能回应老师“你好”。但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跟煊煊说“你好”的时候,煊煊并不理睬小朋友。因此,虽然煊煊习得了一个期望行为,但是因为这个期望行为只能针对某个特定的人使用,所以功能性并不是太强。

这正是很多孤独症孩子训练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孩子在习得一项技能后只能在有限的环境中使用,究其原因,是因为期望行为习得之后的泛化没有做好。

因此,期望行为获得后的泛化非常重要。当然,除了期望行为需要泛化之外,问题行为矫正之后也是需要泛化的。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促进行为泛化的方法。

1

对所有出现的泛化进行强化

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师对煊煊说“你好”,煊煊能立即回应“你好”。小朋友跟煊煊说“你好”,煊煊也能回应“你好”时,立即强化煊煊这种行为泛化。

这也提醒家长,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康复中心表现的一些期望行为,是老师用了很多专业方法塑造出来的。回到家,当孩子出现期望行为的时候,家长觉得这是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或者有的家长只是给予了一些口头赞美(训练初期的孩子还是需要一些物质强化的),结果发现孩子在家的期望行为并没有很稳定地出现。可见,对所有出现的泛化进行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2

训练时尽量纳入各种相关的刺激情景

在训练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设计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情景,家长提供的情景模型越多,孩子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泛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比如教煊煊回应别人说“你好”,如果我们设想的对象情景越多越丰富,煊煊将来泛化这项技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我们可以设想有些对象是小孩,有些是老人;有些是男人,有些是女人;或者有的对象很大声地说“你好”,有的对象很小声地说“你好”等等。

3

尽量地运用自然强化

所谓自然强化,就是行为本身带来的结果正好是行为人所喜欢的,那么这个结果就会强化行为更多地出现。因为这是行为自然就带来的结果,因此称为自然强化。

有时候,训练时呈现给孩子的强化往往是非自然强化物。如在孩子出现期望行为时老师会呈现强化物给孩子,这个强化物是额外呈现给孩子的,而不是孩子的这个期望行为本身得到的。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自然强化和非自然强化的不同。

比如,训练孩子练习摘草莓这个行为,假设孩子喜欢吃草莓,TA每次摘一个,就让TA自己吃掉,这是自然强化;如果TA每摘一个,就给TA一块饼干(假设孩子也喜欢吃饼干),这是非自然强化。

不管是否是自然强化,只要是强化物,就能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当然,自然强化物的优势就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这个行为发生都会出现被强化的结果。而非自然强化物就并非如此了,因为它不是行为自然的产生,是额外附加的,在有些环境下,这个额外附加的强化物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很难呈现,这个强化就无法实现了,因此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所以这个行为也是比较容易消退的。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练习摘草莓的行为时,草莓是自然会有的,但是摘草莓的人身上未必都一定带着饼干。

因此,我们在训练孩子时,尽量使用自然强化物。

如老师教煊煊仿说,老师呈现一瓶泡泡水,示范说“泡泡”,煊煊跟着老师仿说“泡泡”,老师立即将泡泡吹给煊煊看。因为煊煊非常喜欢泡泡,所以她说“泡泡”的行为就被自然强化了。

如果让煊煊仿说“泡泡”,然后又把泡泡水收起来,再给煊煊一块饼干,这就是一种非自然强化。

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了:什么是自然强化,什么是非自然强化呢?

自然强化是期望行为自然的产物,它必然会及时地强化期望行为,孩子的期望行为更容易稳定和泛化。但是自然强化物的不足之处在于并非所有的期望行为都会产生自然强化物。

非自然强化物因为不是期望行为本身产生的结果而是额外准备的,与期望行为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因此,它在泛化的时候缺陷更多一点,因为除了训练环境之外,别的地方可能就不是很容易得到。

如孩子在训练时出现期望行为,老师会呈现饼干等强化物,而孩子如果在生活中,并非每个人在看到孩子期望行为的时候都会准备饼干给孩子。但是非自然强化物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操控,可以提前准备和规划,所以在训练中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

因此在训练中,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将非自然强化物和自然强化物结合使用。

上面主要是讲了期望行为的泛化,对问题行为的消失来说,泛化也同样存在。

比如,煊煊小时候睡觉哭闹,我们对煊煊夜间哭闹的行为进行消退,所以即使她哭,我们也不会去抱她。但是外婆来了以后,如果外婆不泛化这个问题行为的消退,也就是说外婆在煊煊哭闹的时候去抱了煊煊,煊煊的这个问题行为的消退就很难实施下去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实施同样的标准,不然就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的消失爆发,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矫正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