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者认为害羞是一种人格特质,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影响所致。遗传因素起的作用不可忽略,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因素也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内向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不自信。这就需要家长们反省一下,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过多的否定及拒绝?有没有过多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有没有过度的保护?父母关系如何,是不是经常存在争执?家庭氛围是不是紧张?这些对孩子的性格都会产生影响。此外,也有些观点认为孩子外出活动较少,经常被关在家里也会使孩子形成内向的性格。
自宝宝6个月左右认生开始,就出现了害羞,直到两岁左右都会有害羞表现,这是心理发展中的正常过程。但是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还是“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腼腆害羞”这就需要引起家长注意了。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注重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语言能力强的孩子会在应对社交过程中游刃有余,而语言能力差的孩子却不敢主动开口,他们的退缩或不主动会使同伴认为他们不友善,不易相处,会对社交能力及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发现优点,多多表扬
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他们会为自己骄傲,自信心得到增强;父母要无条件的接受、认同以及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出现害羞、退缩等情况时多给予支持,表达出“我很能理解你当时的感受”(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共情)让他知道不是他一个人这样。父母的共情会让孩子心情平静和放松,并能对父母产生依靠和信任,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切记
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评价,也不要威胁“你再怎样我就怎么怎么了”,更不能当众指责“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还是怎么怎么,你看人家谁谁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否定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扼杀孩子的自信心及独立性。
寻找机会提升表现力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的长处,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强项,树立自信。从家中做起,在家庭中经常举办“讲故事”、“唱歌”和“艺术表演”等小活动,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结束及时给以奖励(切记:孩子不愿表现时不能逼迫或者威胁)。
害羞的孩子看起来不爱表现,实际上是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令他们停止不前,这时就需要父母适当的予以引导,逐步训练他们的表现力。
利用游戏进行启发
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例如:追逐,抢沙包,抢皮球,踢足球等(需要相互配合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鼓励他们组织/分配和完成任务,锻炼孩子的胆识,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乐趣,提升孩子的表现欲望。
日常生活中锻炼
时刻给孩子创造开口的机会:外出时让孩子问路、购物,请求陌生人帮助,鼓励孩子帮助其他小伙伴等;在家里,可以让孩子接电话,锻炼孩子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总之,孩子每种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想法,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进而寻找适合的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作者介绍
作者沈玲,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每周三下午园区总院心理门诊。
阅读原文